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赞赏的美丽-赏识教育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5-05-14 16:59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人性中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对于学生来说,赞赏是开心糖果,运用得好,它能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引发兴趣,使智力得到提升;能愉快地接受批评,改正缺点,那么作为教师该如何赞赏学生呢?

    关键词:赞赏,美丽,赏识教育,教育实践,应用
 
    真实中的赞赏
    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若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盲目表扬,过度夸张,就会使赞赏显得虚假、不实在。现在的学生心理成熟早,尤其是有了一定判断能力的中学生,他们会从中揣摩教师言语中的真实性,如果赞赏失真,被他们识破,赞赏就失去了效力。每个学生都不可能样样精通,全才全艺的人毕竟是少数,学生总有他的强项和弱项,对于弱项如何鼓励赞赏呢?比如:学生明知道自己的实验做得不是很好,教师也知道他没有那么高的动手能力,但又不能扼杀他探索实验的好奇心,希望尽量让他能顺利完成实验,教师可以这样说:“你的实验虽然比不上人家做得那样快,但比我小时候做得好多了,其实主要是你平时看书太少,对实验步骤等还了解不够造成的,如果能好好看书,过不了多久,你也会和他们做得一样好的。”这样客观地帮他分析原因,并把原因归于努力的多寡,就不会失去真实性,又能让他信服教师所说为实,并肯继续努力下去,从而也培养了刻苦学习、克服困难的优秀学习品质。
    赞赏要有指向性
    心理学表明,年龄越小的学生赞赏的效果越好。但如果学生每每尝试一件事,教师总是空泛地竖起大拇指说:“你真棒!你真行!”这最多只能肯定现在的水平,而没有暗示下一步的目标,如果能在赞赏中带有某种活动指向,则能使学生在原有发展水平上向更高的目标迈进。比如,学习《功》这一课时,教师告诉学生:一个人搬一块大石头搬不动,是用了力但没有做功,属于“劳而无功”;一个人用脚把足球踢出去20米,虽然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距离,但力没有始终跟随,属于“不劳无功”,学生都喜欢“劳而无功”和“不劳无功”这些名词、术语,教师可故作惊讶地说:“这两个词很好,但我们要明白它们包含了做功的哪个条件,为什么说又没做功呢?我们来看看书本上说得做功必须具备的条件?”这样就可以和学生一起对照课本来进行指向性地学习了。
    赞赏要有委婉批评性
    陈鹤琴先生说:“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是很容易的,受责罚而改过是比较难的。”可见,在赞赏中委婉的批评比直截了当的批评使学生更乐于接受。比如,学生作业潦草、不整洁,如果命令式地改正,也许根本起不了多少作用。如果这样说:“同学们作业写得还不错,只是字写得教师认不得呀,而且不能乱涂写啊!”这样既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明白了自己的错误所在。赞赏也要讲究策略和技巧。教师应该尽量少说重复性的、单调的赞赏语言,多揣摩富于变化的、真正能打动学生内心的赞赏语言,学会这种指向性赞赏、批评性赞赏以及客观性赞赏。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赞赏的最佳功效,促进学生各方面健康成长。
    有人曾说:“每个人都希望受到赞美,所以我们要善于赞扬和感谢他人,而不要轻易批评他人。”经常鼓励学生,用赏识和赞许的目光关注学生,教育效果往往会更好。当教师真正爱学生时,他的注意力将不再放在学生错误的行为上,而是放在自己所喜欢和欣赏的行为上,赏识就自然发生了。当教师真诚赞扬学生时,学生也会自然而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当教师充分相信学生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对学生不要总说“你能做好吗”之类的话,而一句“相信你下次一定会做好”,变批评为赞赏,会起到不一样的作用。
    从小处发现美丽
    赞赏要从小处着手,积极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期中考试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而忽视他们每一个微小的进步,会使学生索性不去尝试微小的努力,因为他一下子看不到长远的目标,会缺乏耐心和意志力。
    赞赏是对他人行为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语言的作用显而易见,但有时用发自内心的动作和表情进行赞扬,比用语言赞扬更真实而富有感染力。如当某同学正确回答一个问题时,教师的一个微笑和手势都会给他精神上的巨大鼓励和支持。如果学生完成了一件很容易做的事就受到赞赏,会使学生不能最大限度地认识自己的全部能力,也就是说,假如教师对学生做的每一件事都说“了不起”“好极了”,那么学生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了。在教育工作中,赏识的魅力无处不在,请别吝啬你的赞赏,它会助你成功。正如陶行知先生说:“真的教育是心心相映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动心的深处。”下雨时的一把伞,摔跤时搀扶的一只手……这些实实在在的关心和关爱,都是架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教师如能时时以饱满的精神、欣赏的眼光、鼓励的话语对待学生,必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让学生在学校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善美,经常体验被爱感、成功感、自豪感和愉快感,从而形成开朗活泼、乐观向上的性格,建立起亲密、和谐、真情的师生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能表现出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处处洋溢着真情,时时闪耀着智慧的火花。曾有位名师说:“如果把学生看作魔鬼,那么你就生活在地狱中!如果把学生看作天使,那么你就生活在天堂里!”


本文编号:203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03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7d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