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问题与框架:教育技术如何在学科建设中走向真、善、美

发布时间:2018-07-17 02:10
【摘要】:20世纪60年代开始起步的定义研究,开启了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目前,教育技术的学科建设仍然面临着两大核心挑战:如何确立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进而在对象和方法这两个维度上架构整个教育技术学的理论体系。为了应对这两大核心挑战,引入哲学思维显然非常有益,它可以让教育技术学在求真、向善、尽美的过程中向自由王国迈进,进而完成学科建设的历史任务。
[Abstract]:The definition research started in 1960 s, which opened up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t present,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ill faces two core challenges: how to establish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the research method, and then construct the whole theory system of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on the two dimensions of the object and the method. In order to meet these two core challenges, it is very beneficial to introduc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hich can make the educational technology advance to the free kingdom in the process of seeking truth, being good and making the best of beauty, and then complete the historical task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基金】: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嬗变:教育技术学百年回溯与前瞻”(项目编号:13JHQ049)研究成果
【分类号】:G642;G40-05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建民;郑旭东;桑新民;;教育工程学思想探源——视听教育先驱者查特斯及其学术命运[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旭东;领袖群伦:唐纳德·伊利教育技术学学术思想研究论纲[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4期

2 孟红娟,郑旭东;对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的批判分析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06期

3 梁林梅;郑旭东;;美国教育技术领域最有影响力的学术人物调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0期

4 桑新民;郑旭东;丽塔·里奇;;规范领域发展 引领专业建设——关于教育技术定义研究历史与趋势的对话[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3期

5 黄德群;毛发生;;中美教育技术学领军人物学术思想对比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6 何克抗;;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理论的形成与发展[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3年03期

7 纽瑞丁·西姆谢克;秦炜炜;;国际教育技术学专家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与看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8 胡春春;李明;;建构主义教学平台开发——基于工程学思想的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学科版);2011年02期

9 江晓丽;;运用视频点播室促进学生外语自主学习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年01期

10 郑旭东;;追问与反思——唐纳德·伊利对教育技术历史和定义的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白银;;国内教育技术媒体研究概述[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郑旭东;;领袖群伦——唐纳德.伊利学术思想研究[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方宏建;大学生人格培育的机理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赵春莉;教育技术学之学科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2 刘艳;高校教师教育技术素质及培训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3 袁同庆;安徽省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周丽燕;高中数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现状的调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马智芳;论教育工程师[D];山西大学;2013年

6 杨文;教育技术学之专业学习环境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桑新民;郑旭东;;创造信息时代的欧克博奇[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金英;;国内外教育技术研究对象探讨[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04期

2 邢长敏;;教育技术学研究对象的泛化及其主体的回归[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09年06期

3 李康;教育技术与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1期

4 陈宝军;;关于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研究的一点探讨[J];现代教育技术;2008年01期

5 张雪;;教育技术及其学科定位[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年10期

6 高利明;教育技术学的AECT 1994定义及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1995年01期

7 梁嘉;彭习梅;;对教育技术学逻辑起点研究的若干思考[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汪基德;周凤瑾;毛春华;;教育技术学基本范畴体系初探[J];教育研究;2009年12期

9 张立新;张丽霞;;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1999年02期

10 艾伦;;教育装备学与教育技术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年2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心;;教育技术学中的系统思想与辩证思想[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桑新民;;现代教育技术学基础理论创新研究[A];中国电化教育协会2002年年会论文集[C];2002年

3 郑旭东;;教育技术哲学研究论纲[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钱林晓;;教育经济学的研究对象[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教育技术应用与整合研究论文[C];2005年

6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罗江华;;田野工作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价值及其应用[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郑尚武;;教育学与教育技术学基本观念的系统分析[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10 刘雍潜;李龙;谢百治;潘克明;陈丽;董玉琦;韩锡斌;;《信息化进程中的教育技术发展研究》课题报告[A];教育技术:信息化阶段新发展的研究[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开城;为教育技术学正名[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4年

2 邻水县教研室 钟文全;如何开展校本教研[N];广安日报;2005年

3 曲天立;教师要做自己的研究[N];中国教师报;2005年

4 李曜明;教育管理学的五个发展趋势[N];中国教育报;2007年

5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上)[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 谢宏;突出天文特色 助力校外教育[N];大众科技报;2008年

7 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 何克抗;教育技术能力等同信息技术能力吗?[N];中国教育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王昱虹;古城网事[N];网络世界;2002年

9 黄荣怀 曾兰芳 余冠仕;教育技术大检阅(下)[N];中国教育报;2001年

10 田宝宏;卢梭的《爱弥尔》是教育研究成果吗?[N];中国教育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晓雄;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加涅思想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梁林梅;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绩效技术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张倩苇;教育技术学视野中的技术与课程发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沈书生;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项目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陈卫东;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姚红玉;基于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虚拟导师系统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孟琦;课堂信息化教学有效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美凤;广义技术视野下的教师发展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10 刘成新;整合与重构:技术与课程教学的互动解析[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彦栋;中国教育技术学理论体系构建探索[D];云南大学;2012年

2 邵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伟伟;地方师范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探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4 窦仁庆;安徽省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安徽大学;2013年

5 程腊梅;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韩亮;高师院校教育技术学本科课程设置探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年

7 高山;复杂性视野下的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初探[D];云南大学;2011年

8 熊佳慧;就业视角下地方高校教育技术学实践类课程教学模式设计与实施[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梁琳;中美教育技术学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比较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明超;我国教育技术学研究范式[D];江苏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28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128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0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