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英国教育人类学期刊《民族志与教育》2006年至2015年研究主题的述评与分析

发布时间:2018-08-16 13:38
【摘要】:英国教育人类学期刊《民族志与教育》按研究主题可分为"教育民族志的反思"与"教育问题的分析"两大类。前者若遵循田野调查步骤,依次可从"研究者田野点的进入及与研究对象关系的建立""田野工作中的研究策略及技术手段的使用""研究成果的展现与应用"三方面评述,关注点聚焦于民族志是"如何做"的过程层面,而非停留于"是什么"的结果呈现上。后者则以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为分析框架,从族群性、宗教、语言、阶层、居住地理环境、特殊群体、年龄、性别8个微观文化与教育问题及学校微观民族志展开评析并达成研究共识:(1)越来越多的处于社会边缘地位群体的声音得到学界倾听;(2)"族群性"问题成为各国学者研究的重点与热点;(3)诸多问题交织重
[Abstract]:The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nthropology, Ethnography and Education,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reflection on ethnography of Education" and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problems"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theme. If the former follows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steps, the former can be reviewed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the entry of researchers' field points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searchers and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use of research strategies and technical means in field work, and the display and application of research results. The focus is on the process of ethnography, not on the presentation of what it is. The latter takes the theory of multicultural education in the West a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thnicity, religion, language, class, living geography, special group, age, etc. Gender 8 micro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issues and microcosmic ethnography of schools are analyzed and a consensus is reached: (1) more and more voices of marginalized groups are heard by the academic community; (2) the issue of "ethnicity" becomes a national scholar. (3) many problems are intertwined and heavy.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凯里学院博士专项课题“英语学术界族性与教育问题的研究态势——基于英国教育人类学《民族志与教育》期刊的分析”(项目编号:BS201510)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40-056;G35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巴战龙;;教育民族志:含义、特点、类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3期

2 王东芳;;探索教育研究的生活世界——建制民族志的技术路线与哲学依据[J];教育学术月刊;2014年01期

3 袁同凯;Ogbu及其对弱势群体学校教育的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03期

4 邵燕楠;教育的人类学视角[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李复新,瞿葆奎;教育人类学:理论与问题[J];教育研究;2003年10期

6 苏日娜;论教育人类学的学科性质与研究方法[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7 刘晓芳;骆毅;;简评西方教育人类学及其对中国教育的启示[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8 冯增俊;;教育人类学未来发展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常永才;;何以促进教育人类学发展:美国学者学习领域研究浅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2期

10 李政涛;;汉语教育人类学的发展轨迹及其特征[J];教育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黎军;赵翔宇;;试论教育科学研究创新——以教育人类学为视角[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余影丽;;关于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的若干思考——从教育人类学与人类学、教育学、民族教育学的关系分析[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杨中枢;;本尼迪克特的意义:教育人类学的视角[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张东辉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研究所;教育研究中的文化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巴战龙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跨文化看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3 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海路;教育人类学在中国的发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岳天明;重视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应然”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5 记者 李翠 吴艳;专家学者在京交流教育人类学研究成果[N];中国民族报;2014年

6 北京教育学院校长研修学院 涂元玲;“文化中的教育”:美国教育人类学[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袁同凯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George D.Spindler 之文化教育人类学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赵国宏;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承的教育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甜;美国教育人类学发展历程及启示[D];西南大学;2010年

2 白芳丽;以库恩“范式”理论反思我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D];西南大学;2010年

3 杨会;德国、奥地利的教育人类学初探[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李一杉;对美国《Anthropology & Education Quarterly》的文献计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5 黄宫亮;教育人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叙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6 廉丽娜;费孝通教育人类学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年

7 鹿晓莹;斯平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陈凤娥;“状元村”的教育人类学考察[D];广西民族大学;2012年

9 单晓溪;斯宾德勒教育人类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10 李恬;中国教育人类学研究的现状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1861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1861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9bc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