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

发布时间:2020-05-26 18:40
【摘要】:我国的德育学科课程从设置至今,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历程。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历次德育学科课程的课程标准分析后发现:1)从教学目的来看课程从接班人走向道德人的培养;从培养道德高尚者逐步走向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2)从教学要点的归类分析中可以看出课程中存在这样一些稳定性的价值取向:群体的“占场”与个体的“缺场”:群体本位的道德价值观;强调单向度的服从:义务型的道德价值观;社会公德的缺失:忽视公共精神的培养;与学生生活相疏离:“关注彼在,忽视此在”的道德教育观等。而这一时期德育理念的发展则反映在如下方面:从强调外部的道德要求转向关注道德主体自身的道德生活;从培养“高大全”的道德高尚者演变为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五套初中段德育学科课程教科书和两套小学段德育学科课程教科书分析后发现:1)教科书主要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道德知识逻辑进行编排。2)教科书中的榜样选择体现了这样一些理念:精英化的道德教育观;完人化的道德教育观;社会本位观;男性的支配文化等。3)教科书中的叙事潜存着这样一些理念:没有把学生视作自由的道德行为主体;道德本身并未被理解为一种实践智慧;对人性简单化、平面化的设定;对学生道德世界的简单化理解等。 通过对德育学科课程教师进行研究后发现运行中的德育学科课程存在如下问题:1)德育学科课程的大德育模式、政治化取向和知识化取向使得该课程独立性较低,没有形成自身独立的学科品格。2)德育学科课程在中小学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较低,这反映出其在功利性的教育文化中的困境。3)德育学科课程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这与多元、开放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公共道德资源的缺失有关。 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的新编德育学科课程教科书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德育学科课程改革首先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引领;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学科教师转型为真正的德育教师。其次它需要变封闭的课堂为开放和真实的课堂;变授——受关系的课堂为对话和互动的课堂。第三,它需要评价制度的改革。其评价应尽量摆脱选拔的功能取向,通过评价过程本身促进学生的道德学习。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G410

【引证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祖祥;控制与教化[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余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存在经验的缺位与对策[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2 郭跃锋;中学政治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对策[D];山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822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26822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f9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