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
发布时间:2021-07-07 18:03
文章综合运用了历史法、文献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问题进行研究。 第一部分对多元智力理论进行了概述。加德纳的多元智力定义不仅强调了智力的社会文化性,而且还特别强调了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或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 第二部分考察了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之间的关系。二者的联系表现在:人人平等都是二者的内在出发点;多元智力理论为创造教育提供理论基础;培养创造力是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 第三部分论述了多元智力理论对创造教育的启示: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创造力的多元发展观;创造教育应根据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进行“扬长补短”教育;创造教育应保证其连续性和系统化;推进创造教育的本土化;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第四部分对我国创造教育现状进行了反思。我国目前的创造教育在多大程度上确立了多元化的创造人才观?创造教育注意到个体差异,做到了因材施教吗?创造教育中,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是什么情况?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什么影响?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多元智力理论概述
(一) 多元智力的含义
(二) 多元智力的结构
(三) 多元智力的本质
二、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一) 关于创造力的基本观点
(二) 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创造教育的启示
(一) 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创造力的多元发展观
(二) 创造教育应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扬长补短”教育
(三) 创造教育应保证其连续性和系统化
(四) 推进创造教育的本土化
(五) 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我国创造教育现状反思
(一) 创造教育与多元创造人才观
(二) 创造教育与因材施教
(三) 创造教育与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 庞国斌. 教育科学. 2004(06)
[2]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J]. 杨莉君.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2)
[3]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J]. 张杨,徐艳.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01)
[4]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J]. 万力维.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01)
[5]关于智力研究的新进展[J]. 林崇德,白学军,李庆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6]从作为认识对象的智力到IQ测验所测的智力——智力研究中的间接性特征[J]. 于泳红,李其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4)
[7]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因材施教[J]. 周龙影,欧阳华.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03)
[8]智力研究的两种思路与教育观的转变[J]. 马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9]我的创造教育观[J]. 赵承福. 山东教育科研. 2002(12)
[10]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 张楚廷.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6)
本文编号:3270104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8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多元智力理论概述
(一) 多元智力的含义
(二) 多元智力的结构
(三) 多元智力的本质
二、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一) 关于创造力的基本观点
(二) 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的关系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创造教育的启示
(一) 面向全体学生,树立创造力的多元发展观
(二) 创造教育应根据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进行“扬长补短”教育
(三) 创造教育应保证其连续性和系统化
(四) 推进创造教育的本土化
(五) 开展创造性的活动,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我国创造教育现状反思
(一) 创造教育与多元创造人才观
(二) 创造教育与因材施教
(三) 创造教育与实践活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实践能力在形成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作用[J]. 庞国斌. 教育科学. 2004(06)
[2]中国传统文化对创造教育的负面影响[J]. 杨莉君. 教师教育研究. 2004(02)
[3]论多元智力理论与创造教育[J]. 张杨,徐艳. 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4(01)
[4]教育中,究竟是什么在妨碍创造[J]. 万力维.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01)
[5]关于智力研究的新进展[J]. 林崇德,白学军,李庆安.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6]从作为认识对象的智力到IQ测验所测的智力——智力研究中的间接性特征[J]. 于泳红,李其维.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3(04)
[7]从多元智能理论看因材施教[J]. 周龙影,欧阳华.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3(03)
[8]智力研究的两种思路与教育观的转变[J]. 马兰.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03)
[9]我的创造教育观[J]. 赵承福. 山东教育科研. 2002(12)
[10]教育中,什么在妨碍创造[J]. 张楚廷. 高等教育研究. 2002(06)
本文编号:32701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2701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