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研究的辩证方法论立场
发布时间:2022-10-15 13:47
近年来,国内教育学界有关教育研究范式转型的呼声日益高涨,即从原先注重思辨哲学、形而上学思索、哲学运思探究的研究范式转向注重经验、基于证据、推崇量化的实证主义范式。这一呼声有其必然性和重要价值,但实证主义范式的教育研究只是诸多研究取向中的一种范式,不应作为主导教育研究的唯一范式。如何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背景下去思考中国特色的教育研究的方法论立场,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基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教育研究方法论应该坚持"协同"的辩证方法论。与实证主义范式的教育研究所可能造成的"单向度的人"、"单向度的社会"、"单向度的教育活动"不同,以"协同"辩证方法论为基本立场的教育研究是敞开的。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教育研究的时代要求:基于中国立场
二、基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教育研究方法论立场:“协同”辩证方法论
(一)一流的教育研究不仅需要实证主义方法,而且需要哲学思辨方法
(二)与实证主义研究相比,思辩研究往往是教育研究深化和推进的里程碑
(三)教育研究的终极创新是观念的创新、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创新
(四)实证主义方法可以作为平息争论取得共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的手段
(五)支撑教育智库的不仅靠实证主义研究,而且依赖有智慧的“大脑”和“思想者”
三、“协同”辨证方法论在教育研究领域应用的具体化:从“单向度”的研究设计走向“完整”的研究设计
(一)以“协同”辩证方法论为基本立场的教育研究具有“开放性”
(二)以“协同”辩证方法论为基本立场的教育研究具有“民主性”
(三)以“协同”辩证方法论为基本立场的教育研究具有“人道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三个偏颇——德勒兹的一种批判性分析[J]. 崔增宝. 学术交流. 2017(08)
[2]华东师范大学行动宣言:加强教育实证研究 促进研究范式转型[J]. 中国远程教育. 2017(03)
[3]智库、智库学与智库文化[J]. 程宏,刘志光.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03)
[4]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想[J]. 江应中.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简析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社会研究范式的区别[J]. 谢立中. 天津社会科学. 2014(06)
[6]古代智囊团与现代智库[J]. 徐晓虎,韩仁先. 档案与建设. 2012(11)
[7]关于科学史的几个问题[J]. 李醒民.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02)
[8]谈马尔科维奇的人道主义辩证法观[J]. 李躜雯,潘丽君. 今日科苑. 2010(12)
[9]张君劢从人生观入手建设国家新文化之哲思路向[J]. 黄海啸.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0]简论孔德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J]. 杨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05)
本文编号:3691421
【文章页数】:9 页
【文章目录】: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教育研究的时代要求:基于中国立场
二、基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教育研究方法论立场:“协同”辩证方法论
(一)一流的教育研究不仅需要实证主义方法,而且需要哲学思辨方法
(二)与实证主义研究相比,思辩研究往往是教育研究深化和推进的里程碑
(三)教育研究的终极创新是观念的创新、思想的创新、理论的创新
(四)实证主义方法可以作为平息争论取得共识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的手段
(五)支撑教育智库的不仅靠实证主义研究,而且依赖有智慧的“大脑”和“思想者”
三、“协同”辨证方法论在教育研究领域应用的具体化:从“单向度”的研究设计走向“完整”的研究设计
(一)以“协同”辩证方法论为基本立场的教育研究具有“开放性”
(二)以“协同”辩证方法论为基本立场的教育研究具有“民主性”
(三)以“协同”辩证方法论为基本立场的教育研究具有“人道性”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精神分析理论的三个偏颇——德勒兹的一种批判性分析[J]. 崔增宝. 学术交流. 2017(08)
[2]华东师范大学行动宣言:加强教育实证研究 促进研究范式转型[J]. 中国远程教育. 2017(03)
[3]智库、智库学与智库文化[J]. 程宏,刘志光.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6(03)
[4]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想[J]. 江应中.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01)
[5]简析马克思主义与实证主义社会研究范式的区别[J]. 谢立中. 天津社会科学. 2014(06)
[6]古代智囊团与现代智库[J]. 徐晓虎,韩仁先. 档案与建设. 2012(11)
[7]关于科学史的几个问题[J]. 李醒民. 中国政法大学学报. 2011(02)
[8]谈马尔科维奇的人道主义辩证法观[J]. 李躜雯,潘丽君. 今日科苑. 2010(12)
[9]张君劢从人生观入手建设国家新文化之哲思路向[J]. 黄海啸.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04)
[10]简论孔德的社会发展阶段理论[J]. 杨深.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08(05)
本文编号:36914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3691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