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理念与结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6-29 12:12
本文关键词: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理念与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教育惩戒与赏识教育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占据着同等地位,都是教育教学管理过程中极佳的教育手段。然而,在当下的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中,教育惩戒并没有发挥其真正的功效。首先,滥用惩戒权导致惩戒过度现象屡见不鲜,且实施惩戒的主体缺少正确的惩戒观念和惩戒素养。其次,惩戒权失落现象比较严重,一方面是缘于近些年体罚现象屡有发生,社会各界否定教育惩戒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另一方面,教育法律法规中缺少对教师惩戒权的明确与规范。为解决当前的窘境,给予教师惩戒权立法足够的重视并构建完整的体系,已然成为当前法律工作者和教师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教师惩戒权立法除了遵循一定的立法程序和立法规则,还要对教师惩戒权以及围绕教师惩戒权立法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理念和结构。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理念和结构是建立在以维护学生权益、教师权益及规范惩戒行使、完善惩戒制度和程序的必要性之上,通过对比研究国外教师惩戒权的立法历程和我已有法律法规基础,力求为立法的理念和结构设计“开山辟路”,以寻求奠定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基石。立法理念是规范立法制度设计,制定立法活动标准的主导价值,集中表现在立法的理论指导、立法目的、依据、原则和程序上,是对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理论价值研究。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结构研究是理论到实践的升华,是通过对主要的法律关系、行使原则、行使方式、行使程序以及监督救济机制的立法研究,以合理规范教师惩戒权合法行使,从而不断完善能够保障教师与学生权益的惩戒结构设计。因而,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理念与结构研究是试图通过围绕理念建构与结构预设,并结合对国外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发展与现状的研究,为我国教师惩戒权合法行使和践行依法治教理念提出可行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建议。
【关键词】:教师惩戒权 立法 理念 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江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51;D922.1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25
- 1.1 选题缘由与意义11-14
- 1.1.1 选题缘由11-13
- 1.1.2 选题意义13-14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14-17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分析15-16
- 1.2.2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分析16-17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17-19
- 1.3.1 研究目的17-18
- 1.3.2 研究内容18-19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19-20
- 1.4.1 研究思路19
- 1.4.2 研究方法19-20
- 1.5 核心概念的界定20-25
- 1.5.1 惩戒、教师惩戒权20-21
- 1.5.2 体罚与惩罚、权利与权力21-22
- 1.5.3 立法的相关概念22-25
- 第2章 我国教师惩戒及其立法的现状与问题归因25-34
- 2.1 我国教师惩戒与教师惩戒权行使的现状与问题归因25-29
- 2.1.1 我国教师惩戒与教师惩戒权行使的现状25-26
- 2.1.2 我国教师惩戒与教师惩戒权行使的问题归因26-29
- 2.2 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现状与问题归因29-34
- 2.2.1 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现状29-31
- 2.2.2 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问题归因31-34
- 第3章 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探究34-43
- 3.1 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必要性34-39
- 3.1.1 通过立法,维护学生的受教育权34-35
- 3.1.2 通过立法,肯定教师的教育权35-36
- 3.1.3 通过立法,保障教师依法惩戒36-37
- 3.1.4 通过立法,完善教师惩戒制度和程序37-38
- 3.1.5 通过立法,走出教育惩戒观“碎片化”困境38-39
- 3.2 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可行性39-43
- 3.2.1 教师惩戒权存在的合理性奠定了立法的可行性39-40
- 3.2.2 国外教师惩戒权立法的蓝本为我国立法提供支持40-41
- 3.2.3 依法治教理念和已有教育法律法规的支撑41-43
- 第4章 我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理念43-52
- 4.1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理论指导43-47
- 4.1.1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教育学基础43-45
- 4.1.2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伦理学基础45-46
- 4.1.3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法学基础46-47
- 4.2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目的47-48
- 4.2.1 以立法形式规范教师惩戒权合理行使47
- 4.2.2 实现依法治校并构建和谐校园47-48
- 4.3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依据、原则和程序48-52
- 4.3.1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依据48-49
- 4.3.2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原则49-50
- 4.3.3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程序50-52
- 第5章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结构探究52-64
- 5.1 教师惩戒权立法中的主要法律关系52-53
- 5.1.1 惩戒主体52
- 5.1.2 惩戒客体52-53
- 5.1.3 惩戒对象53
- 5.2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原则立法53-55
- 5.2.1 教育性原则53-54
- 5.2.2 公正性原则54-55
- 5.2.3 差异性原则55
- 5.3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方式立法55-58
- 5.3.1 警告性惩戒56-57
- 5.3.2 代偿性惩戒57-58
- 5.3.3 剥夺权利性惩戒58
- 5.4 教师惩戒权的行使程序立法58-60
- 5.4.1 惩戒前的调查取证59
- 5.4.2 惩戒前的裁量59
- 5.4.3 惩戒后的申诉59-60
- 5.5 教师惩戒权的监督机制立法60-62
- 5.5.1 擅用内部监督60-61
- 5.5.2“善用”舆论监督61
- 5.5.3 巧用法律监督61-62
- 5.6 教师惩戒权的救济机制立法62-64
- 5.6.1 维护学生的申诉制度62-63
- 5.6.2 完善学生的救济制度63-64
- 第6章 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国际视野探究64-70
- 6.1 国外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特点64-67
- 6.1.1 美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发展与现状64-65
- 6.1.2 英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发展与现状65
- 6.1.3 韩国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发展与现状65-66
- 6.1.4 新加坡教师惩戒权立法的发展与现状66-67
- 6.2 国外教师惩戒权立法对我国的启示67-70
- 6.2.1 通过立法明确教师的惩戒权67-68
- 6.2.2 完善立法制度与立法程序,,保障惩戒权的实施68
- 6.2.3 注重教师惩戒监督机制和救济制度68-70
- 参考文献70-75
- 致谢75-76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6
本文关键词:教师惩戒权立法的理念与结构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9785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497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