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绿色教育 华德福教育 人智学 理解课程 后现代主义
【摘要】:华德福教育产生于近一百年前,然而时至今日,仍然散发着新鲜的活力与光彩。本研究中,作者深入分析并亲身体验了华德福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提出“华德福课程思想产生于现代,却有着鲜明的前现代主义意识与强烈的后现代主义精神”的基本假设。本研究以“华德福教育是一种绿色教育”作为基点,分别以派纳的课程理解范式以及多尔的后现代课程“4R”标准为基础,对基本假设进行了论证。论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古希腊时期的智者派教育,到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再到启蒙运动时期的自然教育,最后到斯坦纳所创立的华德福教育——四个阶段厘清了华德福课程思想形成的脉络,并分别从哲学、心理学与社会学三个角度详细分析了华德福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厘清华德福课程思想形成的脉络,并详细分析其理论基础,有助于从本质上理解与阐释华德福课程思想。第二部分从课程理解的角度,依托派纳的“课程理解范式”,分别对华德福课程的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进行了历史文本解读与阐释。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的“课程理解范式”,有助于更深层次地发掘华德福课程思想的前现代主义意识及后现代意蕴。第三部分以多尔的“4R”模型为依据,分别对华德福课程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与严密性进行分析,以后现代主义向度,进一步分析论证华德福课程思想的前现代主义意识与后现代主义精神。第四部分对国内华德福教育的实践情况及相关问题进行了介绍与分析,并分别从台湾、香港与内地选取了一到两所华德福学校进行了介绍,特别是对这些学校的课程内容设置与实施情况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课程实践的角度,分析了华德福课程思想的文化适应性,为进一步发掘其对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意义提供实践支撑。第五部分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华德福课程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意义。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的后现代转向——首先有助于更深层次发掘华德福课程思想的后现代性,并促进华德福教育理论的发展;其次对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的发展亦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方向。
【关键词】:绿色教育 华德福教育 人智学 理解课程 后现代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2
- 导论12-31
- 一、研究缘起12-14
- (一)对大教育观的反思13
- (二)对我国课程改革之困境的反思13-14
- (三)对我国“应试教育”现状的反思14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14-15
- (一)研究目的14-15
- (二)理论意义与实际应用价值15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15-19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15-16
- (二)研究方法16-18
- (三)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18-19
-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19-21
- (一)威廉F.派纳的理解课程理论19
- (二)弗里乔夫·卡普拉的后现代主义生态课程论19-20
- (三)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20-21
- 五、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述评21-31
- (一)相关概念界定21-24
-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24-28
- (三)国内相关研究述评28-31
- 第一章 华德福课程思想的前世今生31-44
- 一、华德福课程思想的源流探真31-35
- (一)希腊古典时期朴素的人本教育思想31-32
- (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想32-33
- (四)启蒙运动时期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33-34
- (五)斯坦纳的绿色教育与课程思想34-35
- 二、华德福课程思想的理论基础35-44
- (一)三重世界观35-36
- (二)人本质的三个面向36-39
- (三)三阶段发展理论39-42
- (四)三重社会秩序理论42-44
- 第二章 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的课程理解范式44-57
- 一、课程目标44-46
- (一)华德福课程目标的依据44-45
- (二)华德福课程目标的后现代意蕴45-46
- 二、课程内容46-50
- (一)“身”之课程46-47
- (二)“心”之课程47-49
- (三)“灵”之课程49-50
- 三、课程实施50-54
- (一)后现代教学与现代教学的比较50-51
- (二)华德福课程实施的后现代意蕴51-52
- (三)艺术化的课程教学52-54
- 四、课程评价54-57
- (一)对现代化考试的批判54-55
- (二)课程评价的后现代转向55
- (三)作品评价与描述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55-56
- (四)评价的形成性与多元性56-57
- 第三章 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的后现代主义向度57-65
- 一、多尔对泰勒原理的批判57-59
- (一)对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批判57-58
- (二)对课程实施与评价的批判58-59
- 二、华德福课程的丰富性59-61
- (一)华德福课程的广度与深度59-61
- (二)华德福课程的多重可能性61
- 三、华德福课程的回归性61-62
- (一)回归原始61-62
- (二)循环回归62
- 四、华德福课程的关联性62-63
- (一)教育关联63
- (二)文化关联63
- 五、华德福课程的严密性63-65
- (一)不确定性64
- (二)解释性及其与不确定性的组合64-65
- 第四章 华德福课程思想在中国的实践65-78
- 一、港台地区的华德福教育实践65-70
- (一)总体概况65-66
- (二)慈心华德福教育国民中小学66-67
- (三)森林小屋华德福学校67-70
- 二、大陆的华德福教育实践70-74
- (一)发展概况70-71
- (二)成都华德福学校71-73
- (三)桂林华德福学校73-74
- 三、本土化中遇到的问题74-78
- (一)资金问题74-75
- (二)关于宗教教育的问题75
- (三)与国内高校的对接问题75-76
- (四)学生社会生存能力的问题76
- (五)管理乱象76-78
- 第五章 华德福课程思想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意义78-86
- 一、倡导课程的回归78-80
- (一)文化回归78-79
- (二)自然回归79
- (三)人本回归79-80
- (四)价值回归80
- 二、给课程以更多可能性80-81
- (一)课程需要更多可能性80-81
- (二)学生需要更多可能性81
- 三、重拾课程教学的艺术81-82
- (一)解放学生的思维81-82
- (二)满足奇思妙想82
- 四、发展可持续性课程82-84
- (一)可持续课程发展的理念82-83
- (二)发展可持续性课程的途径83-84
- 五、创建绿色、多元的课程生态84-86
- (一)多元的教育与课程菜单84
- (二)健康、绿色的课程生态84-86
- 结语86-89
- 参考文献89-95
- 附录95-105
-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105-106
- 后记10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霞;;建构课程的新理念——派纳课程思想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3年08期
2 威廉·多尔;柯蓉;罗丽新;;寻找精神:对西方课程思想的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4年01期
3 张洪高;;关怀学派的课程思想[J];辽宁教育研究;2007年01期
4 刘岩;;课程价值动态生成:实践课程思想的价值解析[J];教学与管理;2009年09期
5 欧治华;;论梁启超的课程思想[J];教育评论;2011年04期
6 邱德玉;王云儿;;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演进及借鉴[J];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23期
7 ;《课程与生活——基于西方课程思想史的考古学判读》简介[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年04期
8 赵颖,郝德永;当代英、美课程经营与课程思想的新冲突[J];外国教育研究;1997年02期
9 张晓瑜;;课程改革呼唤“有根有翼”的课程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3年10期
10 杨治平;;从思想、组织、过程三个环节加强课程领导[J];上海教育;2007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昌富;;陶行知校本课程思想的实践与探索[A];福建省行知实验校校长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苏杭;;埃德温·戈登的《即时投入》教材研究[A];第四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郭铭;看美国大学课程思想的演变轨迹[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河南省郑州市教育局 田保华;让孩子的童年看见风景[N];中国教师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阳科;人的课程:张楚廷五 I 课程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海英;协商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郭德红;20世纪美国大学课程思想演变[D];河北大学;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蔚;尼尔课程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2 陆炎;绿色教育视野下华德福课程思想研究[D];云南民族大学;2016年
3 张秋慧;“理解”课程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唐丽欣;怀特海课程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栩;一种整体的视角:华德福整体课程思想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赵书超;朱熹课程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红莉;杜威“经验”课程思想及其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8 李卯;朱经农基础教育课程思想及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陈珑;论夏N尊的语文课程思想[D];湖南科技大学;2012年
10 马聪;西方生态主义课程思想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63684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6368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