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内卷化研究
本文关键词:贵州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内卷化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 社会融入 内卷化
【摘要】: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我国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呈现出非常明显的新特征,由初期的青壮年农民单身进城变为举家迁移,其子女开始由农村迁移至城市,由此而引出了一系列教育问题。当“入学难”问题随着国家颁布的“两为主政策”的实施逐步得到解决时,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可谓说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入学难”问题的解决并不意味着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教育问题得到了全部解决,起点公平仅仅是教育公平的一部分,随迁子女教育公平中的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实现,却任重而道远。尤其是当前,随迁子女在社会融入问题上呈现的新特征更说明了这点。本文以问题为出发点,通过问卷、访谈对贵州省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融入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本研究在相关文献的研究基础上,首先,确定了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的维度。其次,通过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出贵州省农民工务工较为聚集的市、县,以就读于这些市、县公立初中的随迁子女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问卷、访谈等方式,分别从随迁子女自身及老师的角度出发,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状况进行调查研究。找出可能存在的融入困境及造成困境的影响因素。最后通过对影响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社会困境因素的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如增强进程务工农民随迁子女自尊心自信水平、增强学校、随迁家庭社区的互动等。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确保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的社会融入的实现既是我国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关键词】: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 社会融入 内卷化
【学位授予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52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6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8-10
- 1.1.1 研究的背景8-9
- 1.1.2 研究意义9-10
- 1.2 文献综述10-14
- 1.2.1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研究10-13
- 1.2.2 内卷化研究综述13-14
- 1.3 研究方法14-15
- 1.3.1 文献法14
- 1.3.2 访谈法14-15
- 1.3.3 问卷调查法15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15-16
- 1.4.1 研究思路15
- 1.4.2 研究内容15-16
- 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6-20
- 2.1 相关概念界定16
- 2.1.1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16
- 2.1.2 社会融入16
- 2.1.3 社会融入内卷化16
- 2.2 理论基础16-20
- 2.2.1 内卷化理论16-18
- 2.2.2 社会融入理论18-20
- 3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现状20-38
- 3.1 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现状调查20-35
- 3.1.1 样本的选取20
- 3.1.2 问卷的设计20-23
- 3.1.3 访谈样本23
- 3.1.4 调查结果23-35
- 3.2 对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社会融入“内卷化”分析35-38
- 3.2.1 自我身份认同的内卷化35-36
- 3.2.2 对城市居民认同的内卷化36-37
- 3.2.3 空间聚集与情感支持的内卷化37-38
- 4 随迁子女社会融入内卷化的形成机制38-46
- 4.1 内部因素的影响38-41
- 4.1.1 父母的受教育水平38-39
- 4.1.2 父母职业39-40
- 4.1.3 家庭所属的社会阶层40-41
- 4.2 外部环境的制约41-46
- 4.2.1 制度性因素的阻碍42-43
- 4.2.2 国家政策内容的缺陷43-44
- 4.2.3 学习的连续性44
- 4.2.4 城乡差异的适应不良44-46
- 5 促进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对策建议46-51
- 5.1 社会层面46-48
- 5.1.1 加强教育管理:增强随迁子女自尊心自信水平46
- 5.1.2 完善保障机制:增强随迁子女心理健康教育46-47
- 5.1.3 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尊重多元文化47-48
- 5.2 家庭层面48-49
- 5.2.1 改善家庭条件:开展随迁子女父母教育及技能培训48
- 5.2.2 促进社会关系互动:增强随迁家庭社会互动48-49
- 5.3 学校层面49-51
- 5.3.1 加强互动:增加学校与随迁子女家庭交流49
- 5.3.2 明确学校责任:为随迁子女提供针对性教育帮扶49-50
- 5.3.3 拉近师生距离:增加师生互动50-51
- 结语51-52
- 参考文献52-57
- 致谢57-58
- 附录A58-61
- 附录B6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继强;;“内卷化”概念新理解[J];社会学研究;2007年03期
2 庞守兴;李书肖;;内卷化:教育的瓶颈描述[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年06期
3 甘满堂;社会学的“内卷化”理论与城市农民工问题[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
4 孙远东;;“内卷化”机理与中国农村——以安徽一个小集镇的变迁为例[J];粤海风;2007年04期
5 张江龙;李益琼;;关系“内卷化”与价值观的建构——以“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J];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年09期
6 胡宝荣;;发展中的社会组织:内卷化及其超越[J];甘肃理论学刊;2010年02期
7 李棉管;;现代化转型与个体安全的内卷化[J];思想战线;2012年02期
8 ;内卷化效应[J];农村工作通讯;2013年13期
9 李锦顺;毛蔚;;乡村社会内卷化的生成结构研究[J];晋阳学刊;2007年02期
10 陈宁;;国家—社会关系视野下的社区建设:走向内卷化的权力秩序——基于对长春市J社区的研究[J];兰州学刊;2010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超;胡伟;;小城镇治理的内卷化与合法性危机:以官镇为例[A];湖湘公共管理研究(第四卷)[C];2013年
2 廖慧卿;王壬;;城市社区社会服务的内卷化趋势与发生机制——来自广州市3条街道的个案研究[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资深媒体人 苏琦;走出刚性社会“内卷化”陷阱[N];华夏时报;2013年
2 李若曦;如何走出“内卷化效应”的怪圈[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3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 何宏光;杜赞奇的国家政权“内卷化”研究[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毛静;贵州进城务工农民随迁子女社会融入的内卷化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6年
2 潘桂媚;广西民族地区乡村公共服务内卷化问题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5年
3 王东红;农民(工)城市融入“内卷化”特征、机制、测度与空间分异研究[D];西安外国语大学;2014年
4 韩世强;乡村治理中的内卷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祖佩;基层治理内卷化[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刘金菊;社区中介组织发展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6382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6382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