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7 02:30

  本文关键词: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微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 智能移动终端 高校


【摘要】:近年来,以手机为代表的智能移动终端得到了广泛的普及,移动学习、网络学习等新型学习模式也越来越贴近人们的生活。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微课程以其有的短小、便捷的特点成为了信息时代在线学习的新宠儿,利用微课程进行辅助教学俨然成为当前教育的一个新趋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旨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水平、培养大学生的艺术情操,对大学生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研究通过对微课程的相关理论研究,针对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特点和现状,根据南京邮电大学“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的具体内容,设计出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的具体案例,并在南京邮电大学“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中进行实施应用。具体工作包括:首先,明确了微课程的概念和特点。其次,分析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并论证了微课程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应用的可行性。然后,提出了微课程设计的一般原则,并针对“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提出了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和流程。最后,设计并制作了相关的微课程,并在实际教学中进行了应用,总结了研究的不足并对后续研究提出展望。
【关键词】:微课程 公共艺术教育 智能移动终端 高校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434;J0-4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意义9-11
  • 1.2.1 理论意义9-10
  • 1.2.2 实践意义10-11
  • 1.3 研究现状11-12
  • 1.3.1 国内研究11
  • 1.3.2 国外研究11
  • 1.3.3 国内外公共艺术微课程比较研究11-12
  •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方法12-15
  • 1.4.1 研究目的与内容12-13
  • 1.4.2 研究方法13
  • 1.4.3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13-15
  • 第二章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的理论基础15-28
  • 2.1 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况15-18
  • 2.1.1 公共艺术教育的概念15
  • 2.1.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与现状15-17
  • 2.1.3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内容17-18
  • 2.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18-19
  • 2.2.1 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品质18
  • 2.2.2 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开发大学生的智力18-19
  • 2.2.3 公共艺术教育有助于健全学生的心理素质19
  • 2.3 微课程的概念与特点19-22
  • 2.3.1 微课程的概念19-20
  • 2.3.2 微课程与相关概念的界定20-21
  • 2.3.3 微课程的特点21-22
  • 2.3.4 微课程与传统课程的区别22
  • 2.4 微课程的理论基础22-24
  • 2.4.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2-23
  • 2.4.2 掌握学习理论23-24
  • 2.4.3 非正式学习理论24
  • 2.5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教育现状24-28
  • 2.5.1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微课程教育的SWOT分析24-26
  • 2.5.2 微课程的应用实例26-28
  • 第三章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化可行性分析28-37
  • 3.1 理论可行性分析28
  • 3.2 技术可行性分析28-29
  • 3.3 课程可行性分析29-32
  • 3.3.1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化的优势29-30
  • 3.3.2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化的意义30-31
  • 3.3.3 南京邮电大学“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微课程化的几点原因31-32
  • 3.4 个案调查分析32-37
  • 3.4.1 基本信息调查32-33
  • 3.4.2 智能移动终端拥有情况调查33
  • 3.4.3 智能移动终端上网习惯调查33-36
  • 3.4.4 是否接受在“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中使用微课程的调查36-37
  • 第四章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微课程的实践研究37-60
  • 4.1 微课程的设计原则37-38
  • 4.2 中国民间美术赏析微课程的教学设计38-46
  • 4.2.1 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构建38-41
  • 4.2.2 南京邮电大学“中国民间美术赏析”课程分析41-42
  • 4.2.3“中国民间美术赏析”微课程的教学设计模式42-46
  • 4.3“中国民间美术赏析”微课程的实现46-52
  • 4.3.1“中国民间美术赏析”微课程的开发流程46-47
  • 4.3.2“中国民间美术赏析”微课程的制作47-51
  • 4.3.3 微课程开发过程中的注意事项51-52
  • 4.4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中国民间美术赏析”微课程的开发与应用——以“民间印染”章节为例52-60
  • 4.4.1 前期分析52-54
  • 4.4.2 中期设计54-56
  • 4.4.3 后期制作56-57
  • 4.4.5 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民间印染”微课程教学评价57-60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60-62
  • 5.1 研究总结60
  • 5.2 研究局限与展望60-62
  • 5.2.1 研究局限60-61
  • 5.2.2 研究展望61-62
  • 参考文献62-64
  • 附录1 南京邮电大学“中国民间美术赏析”微课程教学意愿调查问卷64-67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撰写的论文67-68
  • 致谢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殷双喜;转型期的学院与公共艺术教育[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年02期

2 苏玲,曾艳,贺才琼;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3 黄新霞;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人的全面发展[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4 贾昕东;;论现代科技影响下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J];艺术教育;2006年04期

5 刘永涛;;创建学习型社会与公共艺术教育[J];成人教育;2006年05期

6 薛芳;;浅析公共艺术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下半月);2006年10期

7 周秀红;孔宪峰;;公共艺术教育的德育诉求——以辽宁省高校的实证调研为个案[J];理论界;2007年06期

8 李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脉络[J];成人教育;2007年07期

9 巢蓉;;国内外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比较与思考[J];民族音乐;2008年06期

10 孔宪峰;周秀红;;公共艺术教育发挥德育效应的路径选择[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田亚梅;王海英;;河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与对策[A];河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先亮 徐建鹏 王珩;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的建设与实践[N];中国教育报;2012年

2 本报记者 李薇薇;公共艺术教育是面子还是里子[N];中国教育报;2013年

3 北京理工大学艺术教育中心 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困境与出路[N];中国教育报;2005年

4 周珍邋王涛;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冰火两重天”[N];中国文化报;2008年

5 章仙踪 张剑桥 司念伟;公共艺术教育何以成了“鸡肋”[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本报记者 章仙踪 通讯员 张剑桥 司念伟;公共艺术教育如何避免“被鸡肋”[N];中国教育报;2012年

7 李薇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效亟待提高[N];中国文化报;2013年

8 孙世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要规范化[N];吉林日报;2013年

9 陈云岗;公共艺术现状刍议[N];中国文化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茹希佳;孙晓云:要“请进来”,更要“留得住”[N];中国妇女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征明;综合性大学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2 崔韦;公共艺术教育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3 丁倩倩;前提与基础:公共艺术教育的公共性思考[D];浙江大学;2011年

4 徐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管理转型研究[D];宁波大学;2013年

5 赵月;公共艺术教育资源均等化配给的实践主体及其管理策略研究[D];北京舞蹈学院;2015年

6 杨彦宝;农林类院校公共艺术教育作用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年

7 宁家晟;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探索[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6年

8 刘时伟;公共艺术教育视野下的城市社区广场舞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9 武奕廷;云南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6年

10 陈晓璇;基于智能移动终端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研究[D];南京邮电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8667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ilunlunwen/8667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7a0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