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中的应用
一、质性研究的概述
1、质性研究的概念和特点
我国学者陈向明将质的研究方法定义为: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通过深入现场,在自然情境下采取体验、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资料,并运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的一种研究方法。因而质性研究方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强大的人为关怀和平民意识。在自然情景下对个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会组织的日常运作进行探究,提倡研究者对情景的参与,直面现实,与研究对象共情,对他们的生活故事和意义建构做出解释性理解,对事物的长期性和过程性进行长期、深入、细致的考察。质性研究方法不仅仅是一种研究的操作规程,更是一种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自然运用。质性研究方法采取的对世界探究的态度和方式源自自然主义、阐释学和后现代主义,处于这三种理论的张力之间。质性研究方法秉承自然主义对自然研究情境的追求、阐释学对主体间理解交流的钟情和后现代理论对边缘性知识的尊重。它根植于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三种理论范式,受到现象学、阐释学以及其他诸如民族志、人种学、口述史、会话分析、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象征互动主义等思潮和方法的影响而逐渐发展而来的。
2、质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关系
定量研究依靠的是本文由收集整理对事物依靠量化的部分以及相关关系进行测量、计算和分析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一定的把握;而质性研究是通过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对事物进行深入、细致、长期的体验,以对事物的质达到一个比较全面的解释性理解。可以说两者可以互为补充,数量证据补充质性分析,质性研究为数量研究指明方向,二者相互包含,相互补充,共同作为科学研究的基础方法。质性研究方法是比较教育研究中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它不仅仅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对“全球化”和“后现代理论”挑战的回应,以及对定量研究不足的弥补,还标志着比较教育研究主题和研究内容的转换。当代比较教育研究者把研究的视角从宏观层次转向了微观层次,越来越注重微观层面的教育现象,如个别学校、社区和少数人群的教育问题,而质性研究则是进行研究的最佳途径。因为,质性研究方肯定了不同民族国家教育现象差异性的合理存在,也肯定了比较教育自身研究范式的文化多元性,其意义不仅在于对某一具体文化背景中的教育问题进行深度研究,寻找恰当的解决方案,还能防止直接搬用特定异文化条件下产生的平面化分析,即用单一理论文本解释不同地域的教育现象。
3、质性研究的适用范围
质性研究是对事物全面整体的理解,不限于量化的部分,因此,比较适合应用到一些很难量化或者不能量化的教育现象中,例如,对教师职业道德状况、教师的信念、教师对教材的使用、教育方法的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学科课程的实施情况以及学生的焦虑心理等的研究。
此外,由于质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研究者在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通过对各方面材料的归纳分析,然后对被研究者的行为进行解释和意义建构,其探讨的核心是过程而不是结果,因此,它比较适合对较小的样本以及具体的对象进行研究,而在教育研究中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对“教学案例分析、特殊儿童教育以及学生个案分析”等的研究。
二、质性研究方法在教育学研究中必要性
目前教育研究的发展日新月异,对研究方法的要求也越来越多样化,于此同时质的研究作为一种研究方法也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也将在未来的教育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首先,质的研究方法与量的研究方法的结合将促进教育研究方法的完善,是教育研究方法的发展趋势。当今社会,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相互融合、渗透,加上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各自的一些不足,使得在教育研究中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成为一种趋势和可能。量的研究方法能够在宏观层面上对教育现象进行统计分析和调查,对事物量化的部分进行测量,但是却不能兼顾到特殊情况,没有办法了解个体尤其是弱小群体的看法,而质的研究无疑对这一点进行了补充。同时量的研究中不主张研究者参与到研究情景中来,研究者保持“价值中立”,但另一方面却导致了研究者缺乏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而质的研究却要求研究者不断反思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角色和作用,反思研究者的视角、立场、判断和决定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二者相结合无疑使得研究具有更好的效度和信度。质的研究强调在自然情景中进行研究,缺乏对自然情景中复杂因素的自然控制,而量的研究对无关变量的严格控制保证了求索因果关系的严谨性、科学性。质的研究与量的研究整合能够使研究结果更深刻、更细腻,提高研究内容的丰富性与逻辑性。从理论方面来说,混合模式研究也为二者的结合提供了可能,笔耕文化传播,混合模式研究是在实用主义研究范式指导下进行研究的,强调的是在研究的不同阶段采用质的和量的研究方法的结合。质的研究和量的研究相结合将是教育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
其次,教育研究者队伍的不断壮大,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更加丰富和完善,促使了未来教育研究将更加平民化和灵活化。一方面,质的研究的发展为广大教师和学生进行研究提供了可能。长期以来,量的研究居于统治地位,量的研究一般都是在宏观层面上大面积进行的,因此研究就变成了专家和学者的专利,教师和学生很难参与到研究中来,即使参与到研究中来也都处于被动状态。质的研究方法的发展,使得教师和学生从事研究成为一种可能。当然,由于质的研究对于研究者素质有较高的要求,同时也将促使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最后,由于质的研究关注个体,尤其是弱小实力的发展,资料收集方式比较多样化,口述史作为一种研究方式也进入了质的研究领域。所谓口述史是指“以同被访谈者有目的访谈的录音、录像所记录的口述资料,作为构建或复原历史原貌的重要史料文本的一种科学方法”。社会各阶层即便是不识字的人也都能参与到研究中来,扩大了研究对象,教育研究更加平民化。笔者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了解到其中不少论文的作者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广大教育一线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和学生以及社会各阶层人士参与到研究中,有利于更加深刻地反映教育现实,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对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校管理的合理化和合情化,以及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建构真正有利于教育实践的教育理论,消除理论和实践的对立,丰富和完善教育理论和实践。
综上所述,质的研究方法作为教育研究领域中的一种全新方法,虽然不如量的研究精确,但它人性化、自然化的研究过程以及基于价值基础的研究理念,却教育学的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天地。
本文编号:20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