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新世纪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走向探索

发布时间:2014-07-07 17:24

【摘要】通过认识当前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把握国内课程改革的动向,作者认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应该走内涵型深化和外延型拓展相结合的道路,兼顾教育理论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和提高的两方面需要,切实提高这两门课程在培养高师学生教书育人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整合 课程分化 内涵型改革 外延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2(a)-0238-02
  
  1 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师范教育要培养的教师不是一个教书匠,而是一个具有教育思想、教育风格、教育能力的教育家式的教师,应该对教育活动有自己独立的见解,有自己独特的追求,有独立地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和意识,应该使教育过程成为实现和提升生命价值的过程,在教育过程中通过激发学生的生活热情,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塑造他们的高尚人格,实现自己的幸福理想,丰富自己的情感,放射智慧的光辉,我们培养的是具有这种境界的教师。要做到这点一个师范生就必须经历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学习,教书育人技能的训练,然而,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现状不甚满意,与培养一个教育家式的教师的要求相距甚远。国家教委师范处曾对一些地区的高师进行调查,学生对教育学、心理学的意见归纳起来是两点:一是学习无趣,二是学后无用。全面认识、总结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我们认为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1 课程性质模糊
  教育学心理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还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一门理论基础课,还是一门师范技能课?对此人们意见分歧,认识模糊。长期以来,教育学心理学一直列入高师公共必修课程系列,作为一门理论基础课,与公共外语、体育、大学语文等课程同属一个层次,被学生一概视为“非专业课”,这恰恰忽视了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与其它公共必修课程在高师师范课程中性质上的根本区别,乃至我校有些系科在安排期末考试时,首先保证他们自己的专业课程,当考试课程过多,超过规定门数时,教育学心理学列为考查课程,经过教务处出面交涉后,才改为考试课程。
  1.2 教学内容的不断扩张与课程时数的相对限定的矛盾难以调和。
  长期以来,教育学心理学每门课程的教学时数一直稳定在54课时(3学分),有些院校甚至只有36课时(2学分)。90年代初,为了突出班级管理知识的教学,强化“班主任”能力训练,我校曾把教育学的教学课时增加到72课时,但很快,由于与各系专业课的教学时数发生冲夺,很快恢复原状(54课时)。
  近年来,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日益扩展。这一方面得益于与教书育人工作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分支学科的蓬勃发展,为该课程教学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内容,另一方面得益于学校和社会对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这两门课程在培养师范生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客观上要求学生了解更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顺应这种态势,教育学、心理学的课程内容日益充实,如心理学从八十年代普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的“三结合”课程体系,逐年增加了心理健康教育、社会心理学的内容,成为“四结合”、“五结合”,甚至更多结合的课程结构;教育学也同样,它的课程体系在涵盖传统的教育基本理论、教学论、德育论、学校管理四大板块的基础上,向教育评价、教育科研、劳动技术教育等方面伸延。这样,教学课时的有限性与必需的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之间出现了尖锐矛盾。
  1.3 教材内容空泛抽象,课程之间内容交叉重叠
  我国教育学、心理学的教材内容,既陈旧又不完善,学科的理论体系、教材内容的逻辑安排,都需要亟待解决。有个学生曾统计心理学教材中需要学生掌握的概念几乎高达二百个。这种抽象概念重叠组合成的教材内容,大大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对师范生未来中学教育实践没有实际应用价值。
  教育学、心理学教材内容还有一个共同的倾向:双方在教学、学习、德育、学生年龄特征等内容上相互渗透,这样一方面使教育学的内容有了心理学研究的支持,心理学的教学内容更紧密地与教育发生了联系。如果两门课程的教师不事先充分协调,有些内容必然重复交叉,有限的课时就花费在这不必要的重复上了。
  1.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高师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仍是传统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教学内容多而课时相对不足有关。课堂实验、讨论、参观等教学方式,由于费时而影响教学计划的完成,很多教师就不敢贸然采用了。
  教学技术手段的陈旧也限制了教学方法的丰富。迄今为止,很多高师院校包括我校还没有一个合格的基础心理学实验室,电化教室中也没有丰富的教学音像资料。教学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教育学、心理学课的教育质量和教学效果。
  
  2 课程整合与课程分化——二十世纪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二种主要走向
  2.1 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三课一体化教学改革
  目前教育学、心理学一般由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研室或教育系承担教学任务,而学科教材教法的教学则由各专业系科的学科教学法的老师承担,这就造成了三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目标等方面的不合理布局和相互脱节的现状。对三课教学进行整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充分发挥教育学类课程在高师人才培养中的作用,这是教育学类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有人进行了尝试,如在课程设置上,将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作为同一课程整体由学校加以统筹安排;在教学内容上试图构建以教育科学理论与某一教学法知识相结合,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大教学观”;在教学方法上试图形成三课教师交叉上课的立体开放式教学模式。这种改革的最大优点是三科得到更紧密的结合,同时摈弃了原来三课内容上的重复之处,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三课的教学内容完全融合较为困难,不能形成体系较为严密、内容较充实,能被三课教师广泛接受的教材,缺乏大规模推广的条件。
  2.2 扩充课程时数和门类,形成课程体系的教学改革
  一方面学校希望教育学、心理学在培养合格的师范生方面发挥显著作用,另一方面教育学、心理学学科近年来蓬勃发展,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内容,在这种形势下,只有适当地扩充课程教学时数,才能完成这些必需的教学内容的教学。有些院校把教育学、心理学课程从54课时扩充到72—108课时,课程数从每门扩展为两至三门,如心理学课程体系包括心理学概论、教育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学;教育学的课程体系包括教育概论、班级管理、教育科研,解决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之间的矛盾。
  这种课程分化式的改革的优点是分支课程的引进丰富了主干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的扩充又保证了这些丰富的教学任务的完成。教育学、心理学的教师容易接受这种教学模式,但其不足之处是在课时分配上容易与一些专业系科发生冲突,不少系科为了保证本专业课的教学时数,千方百计地压缩教育类课程的课时,学校不出面协调,教育行政部门不提供指导性意见,这种改革难以推广和持久。
  
  3 内涵深化和外延扩展相结合——新世纪高师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的方向
  高师院校承担着培养合格的中小学教师的任务。而从专业特性看,一个合格的教师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含义:(1)专门化的学术知识,由专门系科的专业课程来承担此类知识的教学任务;(2)教师的职业倾向性,比如职业道,笔耕文化传播

本文编号:22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2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