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怎样真正落实素质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但面对新的形势,由于主观和客观等方面的原因,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相对滞后,影响了青少年的发展,不能适应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而今,“素质教育”进一步被确定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长远方针,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追求的共同理想。那么,素质教育有什么价值呢?他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的自身发展为目的;他强调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他注重可接受性更注重可发展性;他是指向大众主义的教学。可是,在现今的教学中我们真正落实了素质教育吗?
我认为现行的小学素质教育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教育没有根本区别;还是以主要学科的教学质量为衡量师生的唯一标准。其余学科形同虚设。现在的小学生想在自己喜欢的学科得到发展,就只能花钱,并且占用自己的休息时间上各种培训班;既花钱又占用玩的时间,甚至某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上所谓“好的学校”、“重点班”“培训班”花费巨额费用,当然有一部份是家长强加到自己身上的。其实他们都是“应试教育”和追求升学率的受害者。作为教师又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在主要学科的教学中,辅导差生上,而对有发展前途的学生也是一种扼杀。大部分教师对其余学科不重视,甚至用来上主要学科;因为学校只考核主要学科的教学质量。试问是不是每一位学生都对主要学科感兴趣,都能学得很好,我想是不可能的。一个小学生他可能只对某一、两个学科非常有兴趣、有潜能。为什么我们教育部门不遵循学生的个体发展规律呢?那么,既要保证教学质量,又要培养学生个体素质,能不能找到平衡点呢!我想谈一点自己的想法。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完善评价体系。
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育行政部门要为学校和教师营造实施素质教育的土壤,必须打碎“应试教育”的桎桔,彻底改革教育评价制度。正因为传统教育观念、评价体系还在左右着我们的教师与课堂,致使一些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关键还在于没有摆脱应试与升学的压力,害怕影响升学率。然而,素质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培养创新人才。教育需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目的,以能否有效的培养创新能力为衡量教育成败的最高标准。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于我们国家、我们的教育是一刻也不能耽误的大事。因此,要彻底改变以分数定优劣的评价方法。
我们现行的小学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大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对教学活动过程及效果所作出的价值判断。长期以来,我们是一手“硬”、一手“软”,即教学过程的评价看的重,对教学过程的评价重视不够,而对结果的评价往往都是采取封闭单一的考试评价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应试。教师平时教学讲究实用,强调落实,教师语言文字注人的多,学生自主探索求知的少,教学周而复始,缺少发展后进与活力。而我们看到的各种竞赛课的教学虽然成功了,但教师平时的教学难以做到。加之,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和某些功利性因素的影响,使评价的目的走了样,价值观发生了倾斜。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具有导向性。在此,我谈
谈如何对小学教学进行评价:
(一)对教师的评价:
1、对参加笔试的学科,如:语、数、英,我们就应该以一分三率来评价。但是我认为学生成绩只能占教师评价的50%左右来评价。因为在这些方面每个班只有一部分学生对这一学科才可能有兴趣。对于任课教师而言,他就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这部分学生。
2、同样,其他非统考学科,如:美术、音乐、体育、实践课也可以采用展览、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实践活动等方式来评价教师。这些占教师评价的30%。这样就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3、教师平时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情况占20%。如:教学“六认真”、承担各类说课、公开课、撰写论文等。
(二)对学生的评价:
1、打破单一学科评价观念,把统考学科如,语、数、英学科的平均成绩占学生评价的50%。
2、其他非统考学科如:思品、音、体、美等占学生评价的30%。
3、学生平时的成长记录占学生评价的20%。
其次,要改革现行的课程——开设主要课程和兴趣课程。
每个星期上午,用来学习所以开设的课程,使学生全面学习。每天下午就开设兴趣课程。这些兴趣课程实际也是上午开设的课程,所不同的是:把一个班或一个年级或一个年段打乱,分为不同的兴趣班,就同大学里的选修课一样,你喜欢哪一科就上哪一科。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教师提供了更好能展示自己的平台。可以开设的兴趣班如:作文班、美术班、书法班、音乐班、舞蹈班、体育班、手工制作等。这样既让家长不花钱就能让孩子上兴趣班,又不占用孩子的休息时间,同时,又遏制了某些学校乱收费的现象,其不更好。
再次,教师要真正改变旧有的教育模式。
新世纪里,教师要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劳动者,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先进的教育思想是教师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它包括:
首先,教师观念的转变首先是学生观的转变;教师不能再把学生看作是消极的知识的“容器”。是缺乏力量、只能接受知识的客体。应该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拥有无穷的创造潜力,是期待点燃的“火把”,有着自身的力量和不同的兴趣、需要其建构知识、寻求意义。
其次,教师要增强课程意识,要充分认识到,参与课程变革是教师专业职责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增强课程意识,就可以超越原有的只是把课程作为学习材料或学科看待的作法,有意识的安排学生的学习,组织活动以丰富学生经验,在真正的教育意义上实施教育。教师增强课程意识有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
再次,教师要自觉培养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教师必须拥有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而不能以传统的分科课程的方式去解释和推行综合课程。教师之间的合作成为必需。
总之,要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教育部门必须要改变评价体系,改革现行的课程。教师要彻底摆脱应试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重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注重学科的交叉,注重学科思维方法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更新的能力。 ,笔耕文化传播
本文编号:235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2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