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初中教育论文 >

来厦务工子女在初中教育的若干问题

发布时间:2016-07-08 17:10

  本文关键词:来厦务工子女在初中教育的若干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社会心理科学


王晓勇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厦门作为最早的四个经济特区,吸引和接纳了大量来厦务工人员,伴随着进城务工潮而来的就是其子女(多数是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正确认识来厦务工子女在初中 教育的若干问题,认真进行归因分析,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有助于实现教育最大化公平,构建人文、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来厦务工子女初中教育对策和建议
1.问题的提出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也日益加快,劳动力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重新配置,进城务工人口数不断增加,伴随着进城务工潮而来的就是其子女(多数是未成年人)的教育问题,而这又是一项重要的民生问题。为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多次就进城务工子女教育的问题出台多项政策。2003年9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指出:  “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厦门是我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和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吸引和接纳了大量来厦务工人员,其中随来的未成年子女7.92万多人,占全市未成年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为此,市委、市政府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战略高度出发,把做好来厦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摆在重要的工作中来,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文件,明确政策措施,扩大公办学校招生能力。2006年和2007年,共投入资金6.27亿元,新建、扩建、改建公办学校40所,增加4.5万个学位,接收来厦务工人员子女的能力从2005年的近三分之一提高到目前的三分之二以上。同时,完善统一招生政策,采取电脑派位方式,公开公平操作,使他们与厦门户籍孩子有同等机会,享有共同的教育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将来厦务工人员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已为7.12万名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办理了义务教育收费减免卡,共减免借读费4745万元,减免学杂费1287万元,使他们不仅有学上,而且读得起。
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加强和改进来厦务工子女的入学和教育条件,形成来厦务工子女与本地未成年人共享教育资源,是厦门市委,市政府从政策层面及财政投入上对来厦务工子女教育工作的落实和保障,是教育公平的重要实践。在解决进城务工子女入学教育方面上,厦门走在全国前例。但教育毕竟有其特殊性,当政府履行了其责任外,来厦务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如养成教育、心理问题、升学问题等)则更多的摆在教育者面前。
厦门市金鸡亭中学是一所公办全日制初中校,全校学生数约为1400人,其中来厦务工子女超全校学生总数的80%,是厦门市主要承接来厦务工子女教育的学校。本人因工作关系,于2008年9月调入这所学校,教育生源主体性质的改变以及近两年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引发我对来厦务工子女教育这一问题有了更深的思考。
2.来厦务工子女在初中教育的若干问题
2.1学习基础知识薄弱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是温家宝总理于2003年教师节视察北京景山区玉泉路打工子弟学校时的题词,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切,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视。几年来,虽然厦门政府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扩大公办校招生规模,但因早期的城市规划及教育布局主要以本市户籍人口数量为依据,未能将来厦务工子女教育考虑在内,造成教育资源相对紧缺,无力全部接纳来厦务工子女到公办小学就读。因此,众多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就有了其生存的空间。必须看到,做为私人办学的经济实体,利益最大化是其主要的考量。因此,校舍简陋、教学器材缺乏是共性,教师流动性大,缺乏责任感,教学质量普遍不高是现实。再加上父母长期流动,其子女也经常更换学校,学习缺乏连贯性;同时家长文化水平偏低,对子女的教育无法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这类学生小学毕业,被电脑派位到初中后(我校2009年初招派位455人,其中来厦务工子女为373人,来自近30所厦门市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其学习基础、能力水平(特别是英语学科)跟公办小学的学生就存在较大的差距,直接影响着其初中的后续学习。
2.2行为习惯较差,养成教育弱化
由于来厦务工子女多来自贫困的农村、山区,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缺乏相应的社会制约,日常行为显得散漫、随意,缺乏行为的自我约束;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多是简陋的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差异性;他们所处的家庭环境缺乏良好的言传身教,这多方面的因素导致了来厦务工子女日常行为规范缺失,比如卫生习惯比较差、行为散漫等。
2.3父母重生计轻教育
来厦务工子女的父母忙于赚钱,养家糊口,很少关心孩子的成长,即使是关心也只是停留在分数的高低上.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品德的培养(有家长曾明确对老师表态,他们不指望孩子学习有多好,只希望孩子能好好活着),对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造成较大的冲击,夜不归宿、离家出走等现象时有发生。2006年,厦门日报的一篇文章《爸妈忙打工,没人管的孩子成罪犯》道出越来越多的来厦务工子女因缺乏引导和监督教育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该篇报道还进一步指出,来厦务工子女的犯罪,正在逐渐成为厦门市未成人犯罪的“主力军”。
2.4现实环境的差异,导致心理问题的突出
家庭环境、文化背景、学习起点的差异及社会无形的歧视都导致来厦务工子女在心理上有压力,虽然他们都有强烈改变现实处境的愿望,渴望受人尊重,但无隋的现实让他们产生了一定自卑感,使他们谨小慎微,难于融人到本地学生的生活中(有一学生曾当面质问家长,爱他为何不能给他提供一个房间、一台电脑),甚至出现极少数学生主动要求从公办学校转到民办打工子弟学校。
2.5父母就业的不稳定性,义务后教育衔接问题无法解决,导致隐性溜生的发生
一方面,来厦务工人员就业的不稳定性,直接导致其子女的学习只能跟随父母辗转,在这过程中这些孩子就可能无法继续完成教育,出现失学、辍学现象(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就直接导致厦门许多以进城务工子女为主的学校出现高辍学率);另一方面,因户籍的原因,按厦门市中招规定,来厦务工子女在厦门中考中不能报考第一批省一级达标校,成绩再好的学生也只能报考第二批择校生(得交择校费,挫伤家长及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因户籍及高考招生制度的制约,来厦务工子女不能在厦门参加高考。基于上述情况,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初三上学期就直接回老家就读,素质好、明事理的家长可能会告知学校,按要求办好相关手续,但更多的是出现不打招呼,不办转学手续就走或手续办不全、通过各种联系方式又无法联络等情况,这些在给学校“防流控辍”工作带来极大困难的同时,也挫伤了老师的工作热情。
2.6纯粹“电脑派位”导致现实的偏差
对小学毕业生实施“电脑派位”升入初中,是厦门市教育局当年从生源着手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实现学生就近上学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它具有积极的意义,也促进全市初中教育这几年整体水平的提升。将“电脑派位”用于解决来厦务工子女的入学问题,其出发点也是想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但必须看到,来厦务工子女的居住地因受经济条件制约及其就读民办打工子弟学校位置的影响,被“电脑派位”进入公办中学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变成“舍近求远”,无法就近入学,这给来厦务工子女身体健康、上下学的安全出行及学校的教育管理都带来极大的问题(我校做为以来厦务工子女为主体的生源校,生源涉及思明区、湖里区,几乎涉及到厦门岛内所有的民办校,分布范围广,为保证上学,有相当一部分来厦务工子女每天均得早起赶早班车)。
3.来厦务工子女在初中教育问题的归因分析
3.1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教育的监管仍缺乏有效手段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存在是对公办学校教育的补充,它满足了来厦务工子女教育的需求。必须看到,尽管国家和地方层面的政策都规定“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但是在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不得降低”,但是从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实际办学情况来看,其师资培训、校本研修、教育督导、教学评估、经费保障等都缺乏有效监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这极大地损害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3.2社会认知的问题
由于我国长期的社会文化积淀,民众有一种对社会等级划分的强烈文化心理认同。到了现代社会,法律上的保护、政策上的引导以及社会舆论的宣传在短时期内仍旧难以打破和改变已经深入和内化到民众骨髓里的文化认同感。历史沉淀形成的对农民的歧视以及现代社会大众的偏见和异化的文化心理,直接导致来厦务工人员的被边缘化;导致就读于公办学校的来厦务工子女难以融人本市儿童群体中。
3.3来厦务工人员自身的原因
其主观原因有三个方面:  (1)经济贫困。工作和收入均不稳定,除满足家庭基本的生活所需外,所剩无几,无法有更多的经济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  (2)观念落后。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希望孩子通过读书的方式改变父辈贫困、落后的状况,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来厦务工人员认为读书没有什么用,认为时下工人纷纷下岗,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今后未必能在厦门找到合适的单位,与其这样浪费钱财,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学做生意,多赚些钱,为今后结婚成家做好准备。  (3)文化素质低下。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学习成功与否,与家长的素质有着紧密的关系,如果家长对教育不重视,或家长不具备教育孩子的条件(包括文化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孩子的学习状况几乎都不理想。来厦务工人员中有相当部分自身的文化素质较低,也不懂得教育孩子的艺术,家里也没有营造适合孩子读书的基本环境,学校开家长会,一年到头也请不全家长。这样,就导致了其子女由于学习遇到极大困难进而厌学、逃学的情况发生。
3.4来厦务工子女自身的原因
来厦务工子女是徘徊在都市里进城务工人员的第二代,既不属于农村,又不属于城市,他们或者就出生在农村成长于城市,或者从出生以来就在城市生活。他们对家乡间的阡陌耕作一无所知,早已习惯了城市节奏,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融人意愿表现得比父辈们更为强烈,可他们的户籍仍然是农民,他们找不到自己的方向,成了尴尬的城市边缘人。当他们直面现实中客观存在的边缘地位时,内心就必然建立起强烈的自我防卫感,进一步加强了他们的边缘意识,导致诸多的心理问题。
4.解决来厦务工子女在初中教育问题对策和建议
4.1理顺政策制度,明确经费投入主体
经费投入和保障问题是解决来厦务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核心所在。为最大限度地实践教育公平,厦门市政府在《厦门市关于进一步落实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第三条指出:  “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并按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标准向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公办学校拨付办学经费。”第五条指出:  “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统筹招生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的,由财政部门按公办学校生均公用经费定额标准给予补助。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在获取财政部门核拨的生均公用经费补助后,应等额减收学费,以减轻农民工的经济负担。”承担了政府的职责。但必需看到,随着来厦务工子女的不断增多,市政府的财政负担将不断增大,这必将影响到城市的其他公共基础建设和对教育的其他投入。因此,要切实有效解决来厦务工子女教育问题,应当改革传统的义务教育投入体制,参考国际通行做法,加大中央政府和省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比例,并争取中央政府对进城务工子女教育一定比例的转移支付,加大教育投入。
4.2加大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的扶持
既然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在一段时期内是解决来厦务工子女教育的必要补充,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缓解公办学校及政府财政的压力,那么合格的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就应当得到政府的扶持。教育行政部门应切实加强对民办打工子弟学校在办学条件、招生收费、学籍管理、经费使用、风险预防、教师队伍、质量评估等方面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办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此外,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对非法民办学校的审批和整改工作。
4.3加强师德教育,开展融合教育
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和期望上应该是一视同仁,体现平等。  (1)加强教育教学研究保证来厦务工子女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教师应针对来厦务工子女的学习现状以及他们在学习方面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积极开展对来厦务工子女的教育教学研究,加强对教师进行必要的培训,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个别辅导。  (2)重视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热爱和关心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学生都充满信心和希望,帮助消除来厦务工子女进入公办学校的心理门槛,克服这一群体因为户籍等原因而产生的自卑、消极心理,,培养自立、自信、自强的心理形象,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3)学校教师更应用心关心来厦务工子女。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之人格化的承担者,以关心下一代的福祉为职责,要为下一代的幸福而筹划与奉献。教师所承担的特殊角色及其工作,是教育道德性的具体体现。教师职业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事业,教师是在“传道、授业、解惑”中将蕴涵在优秀文化中的伦理价值汲取与提升出来,以此来影响、启迪新一代的心智,提升他们的道德人格境界。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心灵成长具有最为广泛、持久而深刻的影响力。
4.4构建校、社、家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实践者和执行者必须主动带动家庭。一方面,学校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及时地把学校对学生的要求、评价反馈给家长,并了解家长对子女、对学校工作的期望,以争取家长对学校教育的理解、支持和配合;另一方面,学校要主动承担起家庭教育的指导任务。通过家校简报或开办来厦务工子女家长学校,提高来厦务工人员家长教育的整体素质。学校还要主动融人社区,把教育延伸到社区。一方面,利用社区教育资源,拓展学校教育的空间,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另一方面,发挥学校在社区中的教育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作用,向社区开放场地、设备、师资等教育资源,促进社区的发展,从而反作用于学校教育,实现“三结合”教育的优化互动。
4.5加强教育资源规划,微调来厦务工子女初招政策
加快新建城区配套学校建设,不断完善学校布局,对来厦务工人员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应依据财政情况,规划配套建设公办性质的学校。对来厦务工子女初招方式进行微调,尝试将集中“电脑派位”改为采用类似本市公办小学划片“电脑派位”方案进行,让来厦务工子女就近入学。
4.6推行电子学籍制度,强化流出地政府h勺责任
来厦务工子女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今天注册,明天走人”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更为不利的是,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有效监控这类学生的受教育状况。因此,可推行建立电子学籍制度,规范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建立全国统一标准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实现全国电子学籍管理系统联网,在为来厦务工子女入学、转学提供有效服务。也有助于全程跟踪每个学生的发展水平、学习情况、辍学情况,保证来厦务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与此同时,应强化流出地政府的责任,让其相关部门能在来厦务工子女的“防流控辍”工作上发挥作用,当然,这需要从国家层面上建立一种统筹协调机制。
来厦务工子女教育是一个重要的民生问题,关系到城市的和谐发展,厦门市政府在解决来厦务工子女教育方面的很多经验已走在全国前列,我们相信,随着岛内外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必将进一步推动厦门教育事业更快、更好的发展,也会让更多的来厦务工子女感受到教育公平的意义。


  本文关键词:来厦务工子女在初中教育的若干问题,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6734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huzhongjiaoyu/6734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17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