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成人教育论文 >

学科互涉视阈下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20-09-19 08:03
   学科互涉理论从一种思想发展成一系列复杂的活动,对学科领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它不仅冲击了原有学科模式的构建理念,而且以一种全新的思维,重新定义学科之间的关系,重新建构学科知识的体系。在学科互涉的今天,成人教育学科研究疆域逐渐受到蚕食,学科理论体系遭受外界质疑,学术共同体声音不一,从而影响外界对成人教育学科的认同。为此,基于学科互涉的本质,成人教育学科应该以问题研究导向来拓展疆域,通过科际整合来提升理论信度,实现话语整合来推进成人教育学学科的发展。
【部分图文】:

学科,帕克,层次图


职教论坛/2015.9JIXUJIAOYU继续教育学和社会学科)之间也出现相互交叉地带,在交叉地带上又生长出众多新的学科,如纳米技术、基因工程等学科的产生。(二)学科互涉的本质揭示———多元知识的整合与创生对于学科互涉的本质诠释,汤姆·帕克森从力度和亲密度两个维度,勾勒了学科互涉的层次分析图(如图1)。帕克森根据不同学科之间互涉的亲密度和力度的高低,将学科互涉分为四个维度:维度一作为学科交叉的最低层面,并没有打破学科自身的边界,只是简单的知识借鉴;维度二和维度三是更深层次的互动,它们逐步走出原有学科的禁锢,形成新的学科话语、理论与方法;维度四则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融,学科知识逐渐融会贯通,原有的学科体系得到重新构建,知识领域的深度与广度逐渐扩展,或者诞生一门新兴的学科。图1帕克森学科互涉层次图此外,朱丽·汤普森·克莱恩则以深度、广度和整合维度将学科互涉的本质用三角图形表示出来(如图2)。雷普克认为,学科互涉应以学科深度、学科广度以及学科互涉整合为三个支点,彼此互动并取得平衡。学科深度是指学科问题和学科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营造共同的学科背景,运用整合性思维方式拓宽视野,用学科互涉的理论视角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所谓学科广度,则是指不仅不能缩小某一学科认识论的空间,而且还要不断拓宽不同学科之间认识论的范畴。学科互涉整合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整合性思维、整合性范式、整合性知识等方面。图2学科互涉整合的本质随着学科互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充,作为学科之间发生的一种彼此互动活动,学科互涉其本质是将不同学科间“可通约”的概念、理论、方法等进行评判性理解和科学性整合。学科互涉为解决一些共同问题?

学科


囔Э浦釗浠ド娴那酌?度和力度的高低,将学科互涉分为四个维度:维度一作为学科交叉的最低层面,并没有打破学科自身的边界,只是简单的知识借鉴;维度二和维度三是更深层次的互动,它们逐步走出原有学科的禁锢,形成新的学科话语、理论与方法;维度四则实现不同学科之间的深度交融,学科知识逐渐融会贯通,原有的学科体系得到重新构建,知识领域的深度与广度逐渐扩展,或者诞生一门新兴的学科。图1帕克森学科互涉层次图此外,朱丽·汤普森·克莱恩则以深度、广度和整合维度将学科互涉的本质用三角图形表示出来(如图2)。雷普克认为,学科互涉应以学科深度、学科广度以及学科互涉整合为三个支点,彼此互动并取得平衡。学科深度是指学科问题和学科资源分配之间的矛盾,营造共同的学科背景,运用整合性思维方式拓宽视野,用学科互涉的理论视角去分析问题、理解问题。所谓学科广度,则是指不仅不能缩小某一学科认识论的空间,而且还要不断拓宽不同学科之间认识论的范畴。学科互涉整合主要体现在学科知识、整合性思维、整合性范式、整合性知识等方面。图2学科互涉整合的本质随着学科互涉理论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其内涵和外延都得到扩充,作为学科之间发生的一种彼此互动活动,学科互涉其本质是将不同学科间“可通约”的概念、理论、方法等进行评判性理解和科学性整合。学科互涉为解决一些共同问题,通过学科之间的多边互动,将概念、理论、方法、技术等有效的整合利用,进而丰富和拓宽原有的学科体系或者产生新的学科。当然,学科互涉理论排斥简单的“移植”和堆积,也反对将相关学科和知识毫无处理的“拿来主义”,因为那样只会阻碍学科互涉产生良好的效果。二、我国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实境遇“我们的知识是在学科间被分离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戴双翔;现代教学视野中的教学伦理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薛国凤;;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3 张彩虹;会计本科教育观念的研究及实现途径[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刘亮;对于终身教育、教育民主化和学习化社会理念的思考——再读《学会生存》[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5 姜玲玲;;复杂性思维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陈忠勇;新课程改革实验的现状与对策[J];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年02期

7 李斯颖;;直面课堂教学的复杂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8 王建华;积极探索 宏观指导──对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思考与建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9 赵国栋;论科技的发展与学校结构的演变[J];比较教育研究;2000年01期

10 张俊玲;刘鸿波;;谈教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的趋势[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曹运耕;;体用之辨与中国教育的早期现代化[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李长吉;常亚慧;;试论西方教学价值观念的主要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赵晓玲;;浅议中医药学校校园文化建设[A];甘肃省中医药学会200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9年

4 李德昌;;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势科学视阈中的文化软实力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5 谢建国;;高师教师信息意识和利用能力问题的探讨[A];现代图书馆的人本主义思考与实践——2002江浙沪晋图书馆中青年论坛论文集[C];2002年

6 罗江华;;田野工作在教育技术研究中的价值及其应用[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本祥;;关于不可计算问题——从汶川大地震的预报问题谈起[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8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4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5 蒋馨岚;传统与超越:师范生免费教育制度的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苏强;教师的课程观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欧阳忠明;跨溪建屋:学科互涉视阈下人力资源开发学科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项建英;;论近代学制与大学教育学科的发展[J];江苏高教;2007年03期

2 卢浩宇;;论教育学科研究生的创新教育[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曾天山;;我国教育学科的现状和发展愿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年16期

4 吴明松;;我馆教育学科图书在学生读者群中流通现状的调查[J];上饶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5 王殿璋;丁相平;;教育学科教材改革探讨[J];教材通讯;1991年06期

6 张宝泉;谈创建中国特色的高师公共教育学科课程[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1年06期

7 周鸿;;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教育学科的改革与建设[J];中国高等教育;1992年03期

8 姚跃传;思想教育学科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探讨[J];安徽农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03期

9 田慧生;开创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局面——面向21世纪教育学科发展建设研讨会综述[J];教育研究;1997年03期

10 何茂勋;论高师院校公共教育学科课程的整体改革[J];河池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庚靖;教育学科建设的新发展[N];中华读书报;2002年

2 叶澜;为了教育学科“明天”的反思[N];中华读书报;2002年

3 厉育纲 赵忠心;构建家庭教育学科体系[N];中国妇女报;2001年

4 沈群 书评人;学科·思想·学术[N];中国图书商报;2011年

5 北京商报记者 程铭R

本文编号:282226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282226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28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