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背景下“孟母情结”式教育的困境与出路
发布时间:2021-09-30 23:39
"孟母情结"成了儒家文化圈普遍存在的一种教育现象,其引发的社会问题是教育成本畸高;少子化提前来临;额外的辅导班多为学科补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孟母情结式教育发生有其文化与制度逻辑,中华文化圈的家长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方式强化了"孟母情结"式教育,中华文化赋予了父母对孩子太多的感情依赖,同时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少量孩子身上可以切实提高其学业成就,计划生育政策也起到了一定的叠加效应。建议以中庸之道来安排孩子业余补习,留给孩子更多的空余时间、鼓励孩子发展个性,树立多样化的成才观念,降低普通家庭孩子的养育成本。
【文章来源】:晋阳学刊. 2020,(01)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孟母情结式教育引起的社会问题
1. 教育成本畸高
2. 少子化提前来临
3. 额外的辅导班多为学科补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孟母情结式教育发生的文化与制度逻辑
1. 中华文化圈的家长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2.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方式强化了“孟母情结”式教育
3. 中华文化赋予了父母对孩子太多的感情依赖
4.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少量孩子身上可以切实提高其学业成就
5. 计划生育政策的叠加效应
三、少子化背景下的孟母情结式教育的化解途径
1. 以中庸之道来安排孩子业余补习
2. 留给孩子更多的空余时间,鼓励孩子发展个性
3. 树立多样化的成才观念
4. 降低普通家庭孩子的养育成本
本文编号:3416847
【文章来源】:晋阳学刊. 2020,(01)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孟母情结式教育引起的社会问题
1. 教育成本畸高
2. 少子化提前来临
3. 额外的辅导班多为学科补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孟母情结式教育发生的文化与制度逻辑
1. 中华文化圈的家长有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
2. 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维方式强化了“孟母情结”式教育
3. 中华文化赋予了父母对孩子太多的感情依赖
4. 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少量孩子身上可以切实提高其学业成就
5. 计划生育政策的叠加效应
三、少子化背景下的孟母情结式教育的化解途径
1. 以中庸之道来安排孩子业余补习
2. 留给孩子更多的空余时间,鼓励孩子发展个性
3. 树立多样化的成才观念
4. 降低普通家庭孩子的养育成本
本文编号:34168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crjy/3416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