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教育学思考

发布时间:2014-07-07 17:35

摘 要: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虽作为一种亚文化存在和发展,但“某些亚文化完全可能成为组织中的强势文化”[1],其导向、监督、参考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我们要了解其形成的原因、存在表现特征,并着重阐述其对教育学的启示与思考。
  关键词: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教育
  
  学校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的复合体,有着制度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物质文化等文化类型。学生文化往往是作为学校亚文化的面貌出现与发展的,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作为这种亚文化中的强劲势力,其导向、监督、参考作用往往规范与影响着人的发展,这种发展有积极与消极之分,而教育的核心在于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这种同伴群体文化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一、同伴群体概念及形成原因
  所谓同伴群体(peer group),是一个联合而成的群体,在这其中,学生交互作用并获得一个评价人的态度、价值和行为的参考性框架,它既包括参考性群体(reference group),也包括密切交往的群体(affinity group)。基于这一层面,我们可以说大学生同伴群体亚文化,是大学生同伴群体基于某一或某些共有的价值观念、态度、行为习惯等在不断的交往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强势的学生亚文化。
  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作为高校主文化外的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的文化系统,常受到主文化的引导和辐射,笔耕文化传播,从理论上讲,大学生亚文化被主文化同化的可能性较大,但在社会转型、文化多元的今天,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的异质性得到加强。其形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多元文化的冲突。当今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已发展成一个以多元化、分层化、复杂化和高度流动化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结构,改变了过去一元化的状况,打破了彼此孤立的社会文化状态,将人们置于多元的文化体系中,因此多元文化冲突越来越明显。多元文化使大学生思想更加活跃,敢于表达对社会、学校、社区、家庭的看法,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文化群体。
  (2)社会经济、政治背景因素。具有同一或相似经济、政治背景的大学生往往有着共同的生活、学习经历,他们向往美好的生活,但限于条件仅仅是把这愿望说说而已,在不断交流的过程中往往能找到“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觉,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在人生向往上往往能够结伴形成一个群体。
  (3)共同的学习目的或志向。这是我们主流文化所比较认同的一方面。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一部分群体就比较容易形成一个学习文化群体,在其中可以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努力、共同提高。
  (4)大学生自身素质的因素。大学生如今成为迷茫的一代,迷失自我的一代。很多大学生因为身心素质脆弱或先天的个性,往往缺乏自立的信心,为了更好地生活他们有时不得不加入一些非正式的团体,来倾诉自己的不满、沮丧,获得理解和同情。
  
  二、同伴群体文化特征
  大学生同伴群体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亚文化,其存在有自己的存在规律,适应了一部分人的价值观,在多元文化盛行的今天,我们没有必要来抹杀它,同样这也是我们追求个性教育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同伴群体亚文化总的来说有以下几个特征:
  (1)大学生同伴群体亚文化的反叛性。大学生身心发展已经接近或达到了成人的水平,但作为学生,在社会上没有获得相应的“成人地位”,反对成人社会的文化特征特别是学校、教师、制度权威,反对束缚压抑已经成为某些团体的共识。
  (2)大学生群体相对的持久性。大学生同伴群体作为一种成人或接近成人的群体,其形成已经接受了时间、兴趣的考验,其存在和发展有着相对的持久性。
  (3)大学生同伴群体内部成员相对平等性与相互的影响性。大学生同伴群体是基于一定共同的兴趣、爱好等建立起来的,其内部成员虽然有一个类似于首领的成员,但从根本上说是平等的,如若不平等这种同伴关系就不能维系长久。学生群体文化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影响力趋于增大,而不是减小。[2]
  (4)大学生群体文化的“超师性”。学生是具有超越性的“受教育者”,在师生互动的具体教育情景中学生常常会在实际上变为“非受教育者”,并有可能当上教育者。[3]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也许我们找不到或不常见这种文化现象,但是对于今天的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接受时代的东西往往比一些老教授或一般的教师要快,并很会利用。例如一些网络聊天文化,最先产生与运用是在学生群体中,大学生作为时尚的一族,更是兼有这方面的特征。



本文编号:249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49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0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