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80后”辅导员走上工作岗位。针对“80后”的特点,有必要对“80后”辅导员进行职业素养培养。
[关键词]“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培养
[作者简介]徐艳,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处讲师,教育学硕士;郑东,华东理工大学学生处讲师,文学硕士,上海200237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0)10-0192-02
“80后”这一概念最先是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的,用来指称1980~1989年出生的年轻作家,后被各个领域广泛借用。“80后”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他们出生和成长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的历史进程之中,是与中国的“经济建设时代”共同成长的一代。由于他们特殊的成长环境,“80后”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现阶段而言,在大学里越来越多的“80后”辅导员正大批走上工作岗位,“80后”辅导员这一社会角色,有别于以往辅导员的角色内涵,而学生乃至社会对其也有着不同以往的角色期望。因此,针对“80后”的特点,对“80后”辅导员进行职业素养培养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80后”特点
“80后”出生和成长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是与中国的“经济建设时代”共同成长的一代。在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和特殊环境长大的“80后”,在思想行为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裂变性与传承性共存。“80后”成长的时期,正是中国社会变革最为急剧、经济建设发展最快、社会结构转型最为激烈、科学技术发展最为迅猛、人们思想观念最为解放、价值观也最为多元化的时期。文化的冲突、观念的碰撞、思想的互渗弱化了“80后”对传统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认同,使得他们不习惯于老一辈单一的思维模式和单纯的价值观念,而是呈现出多元的价值取向。所以,“80后”在与传统观念产生裂变的同时又能在思想行为上保持一定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二)功利性和崇高性统一。中国从计划经济变革到市场经济,促使人与人交往规范也随之改变。经济行为中的互利和效益观念不断冲击着“80后”的思想,不断强化“80后”崇尚自我和对自身利益的重视及追求,但是他们在追求功利的同时又能超越世俗。汶川大地震和我国奥运会、残奥会上到处可以看见“80后”的身影,他们能够在国家和他人危难之际挺身而出,身肩重担,说明他们在深层思想价值观念上并没有变。
(三)自我性与社会性结合。“80后”崇尚自我,崇尚自由,根据自己的判断进行选择,根据自己的追求发展个性。他们对金钱既追求又鄙视,对社会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既深恶痛绝又事不关己,对理想信念既深深眷恋又信心不足。看起来他们倾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是,在2008年的汶川抗震救灾中“80后”完全由发自内心的自觉自愿而行动,展示出了他们最深层的精神世界。这说明“80后”在深层精神世界上是把自我选择与国家意志、社会责任统一在一起的。
二、“80后”辅导员职业素养培养
转贴于
本文编号:2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2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