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23-03-07 20:41
  社会历史的发展离不开的各种推动力量,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精神动力是其中强大的推动力之一,任何社会主体只有在精神动力的作用之下,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在社会主义新时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骨干力量,只有调动其精神力量,把蕴含着大学生思想深处的精神力量调动起来,才能更好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才能推动中国实现进一步发展。本文在分析研究背景、研究意义以及梳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明确了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的根本目的,旨在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推动新时代大学生构建健康向上的精神家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民族复兴提供精神方面的支持。接下来对当代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新要求进行了全面总结,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精神世界的真实需求,然后结合精神动力培育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具体的培育策略,也就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民族精神引导和精神动力支持相统一,以伟大的民族精神引导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培育,坚持精神动力培育与“三全育人”理念相结合。文章重点分析了新时代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问题及原因。从精神动力培育的主要内容即理想信念培育、道德品质培育、价值观念培育和...

【文章页数】:64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理论依据和研究方法
        1.4.1 理论依据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概述
    2.1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相关概念释义
        2.1.1 精神的概念
        2.1.2 精神动力的概念
        2.1.3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概念
    2.2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重要意义
        2.2.1 增强理想信念意识
        2.2.2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
        2.2.3 推动构建良好精神面貌
        2.2.4 促进全面自由发展
3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特点和主要内容
    3.1 明确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特点
        3.1.1 普遍性与独特性的统一
        3.1.2 内化与外化的统一
        3.1.3 持续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3.2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的主要内容
        3.2.1 理想信念培育
        3.2.2 道德品质培育
        3.2.3 价值观念培育
        3.2.4 意志力培育
        3.2.5 相互关系
4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现状及原因分析
    4.1 大学生精神动力现状分析
        4.1.1 大学生精神动力的积极表现
        4.1.2 大学生精神动力不足的消极表现
    4.2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现状
        4.2.1 培育主体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4.2.2 培育中学校实践教学的困境
        4.2.3 师资队伍的质量有待加强
        4.2.4 培育过程未完全契合教育环境的变化
    4.3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3.1 自我精神素养意识缺乏
        4.3.2 家庭环境缺乏足够引导
        4.3.3 部分大学教师督促和示范作用不足
        4.3.4 不良社会风气的消极影响
5 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对策
    5.1 树立大学生自我教育意识,内化大学生精神信念
        5.1.1 加强科学理论知识学习,提高理论修养
        5.1.2 培养大学生正确价值观,巩固精神境界
        5.1.3 坚定大学生崇高信仰,坚定理想信念
    5.2 健全大学生精神动力培育队伍,提供全面精神支撑
        5.2.1 巩固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建设
        5.2.2 切实加强高校党委宣传部门队伍建设
        5.2.3 形成全员育人格局
    5.3 加强先进文化教育,夯实精神动力基础
        5.3.1 始终坚持用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5.3.2 建设和发展校园文化活动
        5.3.3 建立健全校园文化设施,构筑优美的校园环境
    5.4 营造良好培育环境,引领精神动力发展
        5.4.1 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5.4.2 构建和谐的校园环境
        5.4.3 打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5.4.4 构筑健全的网络环境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37578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7578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ee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