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3-11-17 17:57
于大多数学生而言,大学是一条连接美好未来的路,是人生的重要转折点。然而大学与中学阶段存在着许多差异,大学生入学适应难就是这些差异的直接体现。为探究大学新生适应困难的解决方案,本研究从近几年大学新生适应性现状着手,展开文献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分析了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影响因素,并根据其结果开展了大学新生职业规划辅导,帮助大学新生更好、更快地适应大学生活,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发展、研究及实践提供参考。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有:(一)以四川某高校的大一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大学新生适应性的前期调查和现有研究编制了《大学新生适应性调查问卷》,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并且通过AMOS软件对问卷结构进行验证,表明本问卷设计的六个变量能反映出大学新生适应性的特点。使用SPSS软件对学习投入、职业发展、对大学的认可度等六个变量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差异性分析等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大学新生整体适应情况一般,生活适应、职业发展、人际适应、情绪适应在人口统计学变量上有显著差异。(二)根据第一部分的分析结果以及大四学生就业存在的具体问题,结合SWOT分析方法和反向设计法,设计了以提升大学新生适应性水平为目标的职业规...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2 大学新生适应性概述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大学新生
2.1.2 适应性
2.2 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职业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3 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方案
3.2 大学新生适应性前期调查
3.2.1 新生背景
3.2.2 学校了解
3.2.3 专业认知
3.2.4 学生期望
3.2.5 学生压力与心理辅导
3.2.6 讨论
3.3 问卷的制定
3.3.1 问卷的前测
3.3.2 数据分析
3.3.3 正式问卷的确定
3.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1 问卷发放与回收
3.4.2 分析方法
3.5 数据处理
3.5.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5.2 各个变量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3.5.3 各个变量相关性分析
3.5.4 各个变量在生源地、学科和性别的影响
3.6 结论与思考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目标与假设
4.2 研究方法及内容
4.2.1 SWOT分析
4.2.2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讨论
4.3 研究过程
4.4 研究受体和实施者的情况
4.4.1 研究受体的情况
4.4.2 实施者的情况
4.5 测量工具
4.6 职业规划辅导方案设计
4.7 职业规划辅导方案的具体实施
4.7.1 第一次课程
4.7.2 第二次课程
4.7.3 第三次课程
4.7.4 学生分享
4.7.5 实验室参观活动
4.8 研究结果分析
4.8.1 量性分析
4.8.2 质性分析
4.9 结论
5 总结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64609
【文章页数】:47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2 大学新生适应性概述
2.1 重要概念界定
2.1.1 大学新生
2.1.2 适应性
2.2 大学新生适应性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需要层次理论
2.2.2 职业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关于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
2.3.2 国内相关研究
3 大学新生适应性影响因素分析
3.1 研究方案
3.2 大学新生适应性前期调查
3.2.1 新生背景
3.2.2 学校了解
3.2.3 专业认知
3.2.4 学生期望
3.2.5 学生压力与心理辅导
3.2.6 讨论
3.3 问卷的制定
3.3.1 问卷的前测
3.3.2 数据分析
3.3.3 正式问卷的确定
3.4 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4.1 问卷发放与回收
3.4.2 分析方法
3.5 数据处理
3.5.1 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3.5.2 各个变量基本情况描述性统计
3.5.3 各个变量相关性分析
3.5.4 各个变量在生源地、学科和性别的影响
3.6 结论与思考
4 实证研究
4.1 研究目标与假设
4.2 研究方法及内容
4.2.1 SWOT分析
4.2.2 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讨论
4.3 研究过程
4.4 研究受体和实施者的情况
4.4.1 研究受体的情况
4.4.2 实施者的情况
4.5 测量工具
4.6 职业规划辅导方案设计
4.7 职业规划辅导方案的具体实施
4.7.1 第一次课程
4.7.2 第二次课程
4.7.3 第三次课程
4.7.4 学生分享
4.7.5 实验室参观活动
4.8 研究结果分析
4.8.1 量性分析
4.8.2 质性分析
4.9 结论
5 总结
5.1 结论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文编号:38646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864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