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研究——以福州地区六所高校为例
发布时间:2024-01-14 12:25
随着互联网技术蓬勃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迅速融入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改变大学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网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一方面,为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提供便利,帮助大学生增长见识、拓展视野,成为引导大学生社会价值取向和塑造正确意识形态的新平台;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真伪混杂,传播速度惊人,而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偏弱,对舆情信息鉴别能力较差,令高校成为网络舆情发酵的集散地和高发区。近年来高校网络舆情事件频发,在“沉默的螺旋”效应下,高校网络舆情容易呈现扩散与震荡状态,和社会网络舆情一起杂糅出现,发酵衍生出次级舆情,增加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难度。倘若舆情事件处理不当,造成高校可信度下降,长此以往高校易陷入“塔西佗陷阱”,损害高校声誉。如何切实地引导好高校网络舆情,探索更具操作价值和适用性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本文立足当前我国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实际,在充分借鉴国内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实证研究。首先,从概念解析入手,界定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特征以及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环节、特征,回顾治理的发展历程。其次,采用问卷调...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高校网络舆情
2.1.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2.1.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2.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
2.2.1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
2.2.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环节
2.2.3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特征
2.3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发展历程
2.3.1 第一阶段(1999-2004): 网络舆论引导阶段
2.3.2 第二阶段(2004-2013): 网络舆情管理阶段
2.3.3 第三阶段(2013-至今): 网络舆情治理阶段的探索期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治理理论
2.4.2 PDCA循环理论
2.4.3 “把关人”理论
第三章 福州地区六所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修正
3.1.1 确定问卷分析方法
3.1.2 初始问卷设计
3.1.3 问卷预调查
3.1.4 确定正式问卷
3.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2.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各环节的数据分析
3.3 访谈调查
第四章 福州地区六所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
4.1.1 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方式相对落后
4.1.2 网络舆情研判滞后,缺乏准确性
4.1.3 网络舆情预警响应滞后,体系不够完善
4.1.4 网络舆情处置不够科学有效
4.1.5 网络舆情评估结果不够理想
4.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治理理念相对僵化
4.2.2 治理结构不够合理
4.2.3 治理环节衔接不畅
4.2.4 治理队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
4.2.5 治理技术相对滞后
第五章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5.1 理念更新: 确立全过程的治理理念
5.1.1 强化“以人为本,广泛合作”的治理理念
5.1.2 强化“居安思危,预防为重”的治理理念
5.1.3 强化“正面引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理念
5.2 主体创新:构建多元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结构体系
5.2.1 形成“六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联盟战线”
5.2.2 明晰高校管理部门职责与分工
5.2.3 培育师生“意见领袖”,发挥柔性“把关”作用
5.3 环节串联: 构建PDCA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联动机制
5.3.1 运用PDCA循环纠偏纠错,完善4C检查管理
5.3.2 引入双向信息反馈环节,优化“五环节工作链”
5.3.3 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畅通信息渠道
5.4 保障措施:加强队伍和技术建设
5.4.1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增强队伍专业性
5.4.2 搭建专业的信息数据分析研判平台,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现状调查预问卷
附录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现状调查正式问卷
附件3: 高校管理者访谈调查提纲及结果整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78224
【文章页数】:75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高校网络舆情
2.1.1 高校网络舆情的内涵
2.1.2 高校网络舆情的特征
2.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
2.2.1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内涵
2.2.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环节
2.2.3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特征
2.3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发展历程
2.3.1 第一阶段(1999-2004): 网络舆论引导阶段
2.3.2 第二阶段(2004-2013): 网络舆情管理阶段
2.3.3 第三阶段(2013-至今): 网络舆情治理阶段的探索期
2.4 相关理论基础
2.4.1 治理理论
2.4.2 PDCA循环理论
2.4.3 “把关人”理论
第三章 福州地区六所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现状调查
3.1 调查问卷设计与修正
3.1.1 确定问卷分析方法
3.1.2 初始问卷设计
3.1.3 问卷预调查
3.1.4 确定正式问卷
3.2 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3.2.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分析
3.2.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各环节的数据分析
3.3 访谈调查
第四章 福州地区六所高校的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的问题
4.1.1 网络舆情监测与搜集方式相对落后
4.1.2 网络舆情研判滞后,缺乏准确性
4.1.3 网络舆情预警响应滞后,体系不够完善
4.1.4 网络舆情处置不够科学有效
4.1.5 网络舆情评估结果不够理想
4.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4.2.1 治理理念相对僵化
4.2.2 治理结构不够合理
4.2.3 治理环节衔接不畅
4.2.4 治理队伍匮乏,专业化程度低
4.2.5 治理技术相对滞后
第五章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策略
5.1 理念更新: 确立全过程的治理理念
5.1.1 强化“以人为本,广泛合作”的治理理念
5.1.2 强化“居安思危,预防为重”的治理理念
5.1.3 强化“正面引导为主,疏堵结合”的治理理念
5.2 主体创新:构建多元主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结构体系
5.2.1 形成“六位一体”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主体“联盟战线”
5.2.2 明晰高校管理部门职责与分工
5.2.3 培育师生“意见领袖”,发挥柔性“把关”作用
5.3 环节串联: 构建PDCA高校网络舆情治理联动机制
5.3.1 运用PDCA循环纠偏纠错,完善4C检查管理
5.3.2 引入双向信息反馈环节,优化“五环节工作链”
5.3.3 建立信息共享数据库,畅通信息渠道
5.4 保障措施:加强队伍和技术建设
5.4.1 完善高校网络舆情治理队伍建设,增强队伍专业性
5.4.2 搭建专业的信息数据分析研判平台,提高监测技术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现状调查预问卷
附录2: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现状调查正式问卷
附件3: 高校管理者访谈调查提纲及结果整理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本文编号:3878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3878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