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研究

发布时间:2016-06-12 06:44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东北师范大学》 2014年

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研究

张春妹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终身学习理念的不断发展,掌握单一技能的劳动力已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人们需要在职业教育的基础上继续向高等教育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因此各国在发展职业教育中,需要加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我国在这方面存在一定问题,职业资格证书无法与高等教育学历证书实现有效衔接,学生在接受职业教育后,大多数选择就业,主要从事单一技能型、操作型的工作,很少向高等教育阶段继续学习,不能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不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澳大利亚资格框架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借鉴。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将职业教育的资格证书与高等教育的学历证书纳入统一、连贯的框架体系中,为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供了有效路径,将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贯彻其中,有利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本文从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出发,主要论述在资格框架下如何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为统一整体,分析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状况,以及衔接过程中的特点与不足,希望为我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提供一定借鉴。本文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引言:论述论文选题背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论文的研究方法及概念界定。 第一章:介绍澳大利亚资格框架颁布的背景及内容,背景主要包括其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内容主要包括资格证书的结构、颁发、管理和调整。 第二章:阐述资格框架在发展中如何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为统一整体,主要包括衔接方式及保障措施。 第三章:分析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状况,主要从资格证书、学分和课程衔接几个方面进行。 第四章:对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进行评价,分析衔接过程的特点与不足。 结语:澳大利亚资格框架建立在终身学习的理念基础上,在发展过程中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为统一整体,符合社会和个人的发展要求,希望给予我国一定启示,从而促进我国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衔接。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561.1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超;高益民;;作为终身学习评价体系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吴秀杰;;澳大利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特点及启示[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吴雪萍;马博;;澳大利亚资格框架改革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11年08期

4 刘培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蒋丽珠;;独具特色的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6年05期

6 史艺农;滕勇;;西方发达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7年20期

7 谭佳;;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评析[J];教育与职业;2011年05期

8 韦秀芝;;与职业资格认证相衔接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08年12期

9 黄斌;;澳大利亚TAFE教育与大学教育衔接的路径及启示[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S1期

10 丁冰;;舒尔茨“人力资本”论的意义与马克思资本理论的比较——纪念马克思诞辰190周年[J];山东社会科学;2008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艳;终身学习全球化趋势下的教师职后培训与角色定位[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5期

2 刘超;高益民;;作为终身学习评价体系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3 陈双;刘小娟;;发达国家高等非学历教育的发展特点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4 仇艳光;王江雁;时兰春;孙芳;;浅议士官教学中终身学习素质的培养[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5 朱敏;;论体育课程决策主体的多元化[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06期

6 袁利平;朱文豹;;终身教育指导下的教育革新[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6年04期

7 杨佳;杨汉麟;;终身教育的开路先锋——夸美纽斯七级学制述评[J];长江论坛;2010年03期

8 李国渝;;新加坡公立理工学院课程模式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5期

9 张元阳;论现代终身体育的本质和必要[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10 吕红,陈泽容;澳大利亚职业教育体制和投资政策[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吕红;;澳大利亚TAFE体制的特点及其对我国高职教育的启示[A];跨入新世纪——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改革之路[C];2005年

2 王伟明;;发展成人教育构建宁波终身教育体系的研究(摘选)[A];2005年成人教育协会年会暨和谐社会与成人教育论坛论文集[C];2005年

3 薛勇民;王凤华;;生命哲学视野下的终身教育价值观[A];2009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敏;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精神成人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博;教育的职业服务功能探究[D];天津大学;2011年

3 吕慧;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D];山西大学;2011年

4 刘菊;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洋;中国农村社区教育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年

7 岳欣云;教师研究的反思与再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匡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变革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姜军;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建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5年

10 刘海春;我国小康社会休闲教育研究[D];中山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运景;高职院校教师在职培训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百菊;澳大利亚TAFE模式在我国高职旅游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桂志英;江西省中等职业学校培养幼儿师资工作中教学的现状与改善建议[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鱼锋;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王璇;小学语文家庭作业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冰;民办高校教师培训体系构建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7 简单;江西省城市老年教育发展对策研究[D];南昌大学;2011年

8 郑婉平;终身教育视角下自学考试制度创新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敏;高师院校大学生道德示范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萍;河南省城市初中初任体育教师入职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秋灏;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及其借鉴[J];北京成人教育;2001年07期

2 祝士明;澳大利亚职教经验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3 吕红;朱德全;;澳大利亚职教教师资格与标准——TAA培训包的经验与借鉴[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6期

4 虞思旦,孙晓鲲,李娟娟;国内外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纳入学历教育的现状分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5 鲁雁飞;;我国高职院校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建设刍议[J];湖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6 王乐夫;姚洪略;;澳大利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剖析及对我国职教发展的借鉴[J];高教探索;2007年03期

7 刘培林;;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特色及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8 ;澳大利亚教育培训的启示——北京市继续教育“培训培训者”学习考察团赴澳大利亚学习考察报告[J];继续教育;2000年03期

9 杜敏;赵文超;;国外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9年07期

10 郑晓花;;澳大利亚教师培养制度[J];教育;2007年05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方晓东 陈金芳;[N];中国教育报;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郭伟萍;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肇丰;试论研究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0年06期

2 王秀芳;学习科学理论建设中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3 马利文;关注学习过程[J];人民教育;2000年01期

4 龚春燕,魏文锋,刘廷忠;创新学习研究与探索[J];人民教育;2000年08期

5 李春旺;诚心诚意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人[J];人民教育;2000年10期

6 陆璟;研究性学习及基本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0年10期

7 曹娟;学习——创造的过程[J];学前教育研究;2000年03期

8 赵建华,李克东;基于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0年02期

9 吴家桂;论学习生活方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0年01期

10 邹辛程,钟敏;从课堂走向终身学习[J];集美大学教育学报;2000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巧英;;浅论任务型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三)[C];2009年

2 王文涛;;课程改革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五)[C];2009年

3 车桂玲;;浅谈英语学习中独立性学习方式[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河北卷)[C];2010年

4 朱琳;;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辽宁卷)[C];2010年

5 方川;;自组织系统中“学习思维”品质的特征与培养[A];《思维科学与21世纪》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尚鲜连;陈静;牛丽;;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研究[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张应国;;基于网络的研究性学习中教师角色的变化及几点思考[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卢智敏;;论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谢晓芳;;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践[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10 沈德立;白学军;;实现高效率学习的心理机制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N];北京日报;2003年

2 杨兴学 作者单位:靖远县大芦乡庄口初中;[N];白银日报;2005年

3 海门市货隆中心小学 周建敏;[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4 泰州市演化桥小学 殷恒生;[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5 文/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沙红;[N];中国妇女报;2002年

6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 李亦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本报记者 李建平;[N];中国教育报;2001年

8 肖川;[N];中国教育报;2002年

9 ;[N];中国教育报;2002年

10 本报记者 余冠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南昌;学习科学视域中的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薛晶晶;美国和泰国学习者汉语普通话阳平与上声习得的实验研究[D];北京大学;2013年

3 王永锋;从“建构性学习”到“学生有效参与”[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弋文武;农村教师学习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朱敏;国外终身学习政策推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崔国富;学习型社会建设与教育的使命[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7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姚德明;终身学习与组织学习和组织发展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金慧;学习支持问题库的设计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孙传远;教师学习:期望与现实[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佳莉;教师学习惰性探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2 王晓倩;教师职后研究性学习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3 胡先红;初中预备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安平;基于3G的移动学习在野外实习中的应用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文波;在线学习的文化审视[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建波;网络教育环境下学习者的情感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7 何美;基于模型的科学学习及其学习环境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钱旭鸯;医学问题解决学习环境设计[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9 张艳;基于网络学习方式分析的学习网站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迟增晓;网络环境下探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下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衔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5632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5632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d3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