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五种教育模式_135治理模式主要内容_《山东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08-08 12:03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山东大学》 2010年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探析

赵辉  

【摘要】: 我国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高等教育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研究转型期政府、市场和高等教育的关系与特点,加大高等教育改革力度,促进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经历了恢复调整、酝酿改革、积极探索、规模发展四个阶段,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比如尚未根本改变大学依附于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高等教育中介组织不发达等等。在对问题进行详细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试图寻找强大的理论来指导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方向。 治理理论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在诸多社会科学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充分显示了它的强大生命力。治理理论对于社会实践强大的指导作用,让我们找到了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理论依据。文章在首先明确高等教育第三部门属性的基础上,确定了高等教育第三部门的社会组织地位,进而依据治理理论提出了在高等教育领域构建政府、市场和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的多元协商治理模式。 在高等教育的多元协商治理模式中,政府应该是“有限政府”,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与改革的方向;通过不断扩大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满足公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保障高等教育的社会公益性,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的良性发展。 市场机制可以利用其在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在高等教育治理过程中发挥巨大作用。高等教育机构通过向学生适当收取学费,让公众分担一部分办学成本;通过走产学研的道路,提高自身可持续发展的水平和能力;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弥补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市场机制虽然在高等教育领域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市场本身的缺陷,通过采取积极措施,避免高等教育走向市场化的误区。 第三部门也是高等教育治理的主体之一,高等教育中介组织利用自身学术性、专业性的优势,向政府和社会提供信息咨询服务,使得政府和市场更好的参与高等教育治理过程。第三部门也是高等教育供给的重要力量,第三部门供给高等教育一方面可以弥补高等教育资源的不足,另一方面还可以满足公众对于高等教育多样化的需求。第三部门在政府与高等教育、市场与高等教育之间起到一种协调与沟通的作用,缓和矛盾,增进合作,促进高等教育治理的协调发展。 就像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一样,高等教育治理作为一种公共管理过程,其本身不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可能会出现治理失灵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培育成熟的公民社会、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完善有关的法律体系、公正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来建设高等教育治理的外部环境、公共价值、保障制度和权力制约机制,从而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等协商对话机制,创建高等教育的治理模式,促进高等教育的和谐、进步与发展。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9.2
【目录】:

  • 中文摘要7-9
  • ABSTRACT9-11
  • 第一章 前言11-15
  • 1.1 选题背景11-12
  • 1.2 研究现状12-13
  • 1.3 研究思路13-14
  • 1.4 主要内容14
  • 1.5 研究方法14-15
  • 第二章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历程、现状和困境15-21
  • 2.1 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历程15-16
  • 2.2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取得初步成就16-18
  • 2.3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主要困境18-21
  • 第三章 治理理论:分析的理论框架21-30
  • 3.1 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第三部门21-25
  • 3.1.1 市场失灵21-23
  • 3.1.2 政府失灵23-24
  • 3.1.3 第三部门24-25
  • 3.2 治理理论25-27
  • 3.3 高等教育的第三部门属性与治理原则27-30
  • 3.3.1 高等教育的第三部门属性27-29
  • 3.3.2 高等教育领域的治理原则29-30
  • 第四章 高等教育治理中的政府责任30-37
  • 4.1 政府角色的定位:掌舵者,而不是划桨30-33
  • 4.2 政府责任的确立:高等教育公益性的保障33-34
  • 4.3 政府力量的加强:高等教育供给的主要力量34-37
  • 第五章 高等教育治理中的市场机制37-45
  • 5.1 成本分担机制的合理性37-38
  • 5.2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市场化38-40
  • 5.3 高等教育的市场供给——民办高等教育40-41
  • 5.4 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误区——产业化41-45
  • 第六章 高等教育治理中的第三种力量45-55
  • 6.1 缓冲器——高等教育中介组织45-51
  • 6.2 高等教育多元化供给的新途径——第三部门(NGO)51-55
  • 第七章 构建高等教育领域的政府、市场与第三部门共同参与的协商治理模式55-59
  • 7.1 加快公民社会的发展,创造多元主体协商的外部环境55-56
  • 7.2 追求高等教育共同的公共价值,创造多元主体协商的共同目标56
  • 7.3 完善高等教育领域的法律体系,保障多元主体协商的规范运行56-57
  • 7.4 创建公正透明的信息公开制度,创造权力的相互制约机制57-59
  • 第八章 结束语59-60
  • 参考文献60-64
  • 致谢64-65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65
  •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沈红菊;;人生最好的教育——《高等教育》赏析[J];青苹果;2003年Z1期

    2 洪成文;;北京有高等教育的规模,还欠缺高等教育的高度[J];留学生;2010年06期

    3 石碧琼;;高等教育民营化问题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8期

    4 尹建敏;;加快发展高等教育 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年04期

    5 范微娜;;浅谈中国社会分层下的高等教育[J];成功(教育);2011年10期

    6 何军;;浅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J];快乐阅读;2011年18期

    7 谢遐龄;;高等教育若干问题之我见[J];群言;2011年08期

    8 杨卓;;高校新时期教育管理工作分析[J];成功(教育);2011年07期

    9 易灵;;接受高等教育对代际流动的影响研究[J];华章;2011年13期

    10 许建兰;;关于湖南“教育强省”战略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1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雪竹;;高校学生社区中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浅析[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3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黄玲毅;;浅谈高校双语教学[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栾奕;;高等院校开办医学编辑学专业的可行性分析[A];卫生部新闻办公室2005年全国医药卫生报刊主编和编辑岗位资格培训班讲义[C];2005年

    7 陈煜;叶祥凤;;高等学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8 ;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发展之我见——高等音乐教育扩招后带来的若干问题思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魏中华;陈雪梅;边扬;赵晓华;;浅谈交通工程专业的创造教育[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论与实践[C];2009年

    10 但昭彬;;简析中央苏区高等教育的办学特点[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1)——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研究[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何力;[N];中国妇女报;2008年

    2 吴晶 赵超 郭曼桐;[N];农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王志华;[N];伊犁日报(汉);2008年

    4 张明平 姜木金;[N];镇江日报;2008年

    5 万圣兴;[N];光华时报;2008年

    6 本报记者 陈欣然;[N];天津教育报;2008年

    7 记者 李鹏翔;[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本报记者 徐敏;[N];解放日报;2009年

    9 张正瑞;[N];吉林日报;2009年

    10 记者 陈敏;[N];宁波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2 刘孙渊;江苏省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政策考察[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4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5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7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余承海;美国州立大学治理结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9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10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欢;治理理论视角下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2 高欢;治理理论视角下大学与政府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杨兰;论高等教育的教育自由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宋陶立;以色列高等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5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7 李宏茜;云南与东南亚高等教育合作的供给与需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9 谭晓玲;近十年我国农村家庭高等教育收益问题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10 劳丽静;现阶段我国社会分层对高等教育机会均等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治理模式探析,,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88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aodengjiaoyulunwen/88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cf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