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传奇法研究
本文关键词:《聊斋志异》传奇法研究 出处:《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用传奇之法,而以志怪”是鲁迅先生针对《聊斋志异》一书在其创作成就上提出的重要论断。本文便是围绕这一论断展开,充分阐释,深入探讨。 论文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从志怪小说到传奇小说再到《聊斋志异》一书的形成,揭示三者之间的传承与彼此间的相互影响。第二部分具体阐释传奇法在《聊斋志异》创作中的具体表现。从三个层面给予讨论,即有意志怪的创作心理、博古通今的创作手法、以及诗意化的意境创造。第三部分致力于阐释《聊斋志异》这部书的独立与创新之处,也从三个层面予以讨论,即题材描写的“同而不同”、直承史传文学的结构设计、“主情思潮”下的少女塑造。 研究《聊斋志异》不仅可以让我们重温国学经典,对现代的我们也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创作的方法和思路,同时也让我们懂得我们在创作中可以继承前人、踩着巨人的肩膀进行文学创作和研究。当然,书中也针砭时弊的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弊端和人性缺点的问题,这也值得我们深思。
[Abstract]:"Legend of the law, and the ghost" is Mr. Lu Xun for the important statement presented in the book < >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its creation achievement. This thesis is focusing on this assertion, fully explain, in-depth discussion.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explains from novels to Legendary Novels to form a book < >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the mutual influence between the three reveals the inheritance and each other. The second part interprets the legend in < >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creation. Given the discussion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will the strange creation psychology, very learned writing style, artistic conception and poetic creation. Independent innovation and the third part is devoted to explaining the book < >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also be discussed from three aspects, namely the subject description of the "same but differ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the biography of direct bearing ". The main trend of feeling" a girl under the building.
Study on < > Strange Tales from Liaozhai can not only let us revisit the classic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Search, also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our modern, it can provide a method and idea of creation to us, also let us know how we can inherit the predecessors in the creation,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of literary creation and research. Of course, in the book also point out problems put forward a lot of social problems and shortcomings of human nature, it is also worth considering.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I207.4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何鸣;《聊斋志异》语言探微[J];江西社会科学;2000年01期
2 夏中权,李秋花;离经叛道 惊世骇俗——谈《聊斋志异·黄英》的反传统观念[J];名作欣赏;2000年05期
3 姜亚沙;试论蒲松龄半部手稿——《稿本聊斋志异》的价值[J];图书馆;2000年03期
4 文娟;《聊斋志异》的情爱观[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5 詹颂;浅谈《聊斋志异》中的梦境(续)[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6 汪庆元,陈迪光;方评《聊斋志异》评语辑录[J];蒲松龄研究;2000年01期
7 刘云汉;《聊斋志异》人物语言论析[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8 迟丕贤,李志强;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的婚姻道德观[J];蒲松龄研究;2000年02期
9 赵伯陶;读全校会注集评《聊斋志异》[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10 吴九成;《聊斋志异》与宗教(三题)[J];蒲松龄研究;2000年Z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王立;;《聊斋志异》中动物报恩故事的佛经文献溯源[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2 林润宣;;《聊斋志异》简论[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3 胡德香;曾Zs颖;;从意识形态视角看翟理斯的《聊斋志异》英译本[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4 张立环;;《聊斋志异·黄英》的文化内涵解读[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箭;从《聊斋志异》看清初的物质文明[N];中国文化报;2012年
2 著名历史学家 李文海;《聊斋志异》描绘的官场百态[N];光明日报;2013年
3 莹莹;马瑞芳校勘并点评《聊斋志异》[N];文艺报;2007年
4 李西宁;《聊斋志异》手稿闯关东传奇[N];中国文化报;2009年
5 演讲人 马瑞芳;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N];光明日报;2013年
6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7 通讯员 查树红 记者 王绍雄;江西婺源发现《〈聊斋志异〉跋》[N];光明日报;2002年
8 程章灿;也说《聊斋志异》“被洋人盗用”[N];中华读书报;2003年
9 马瑞芳;邓小平与《聊斋志异》[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陈平原;聊斋志异[N];中国图书商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付岩志;《聊斋志异》诠释史论[D];山东大学;2007年
2 宋华伟;接受视野中的《聊斋志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黄洽;《聊斋志异》与宗教文化[D];山东大学;2005年
4 韩田鹿;书生的白日梦[D];河北大学;2005年
5 安载鹤;日本近代以来《聊斋志异》的受容及其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冀运鲁;《聊斋志异》叙事艺术之渊源研究[D];上海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春艳;《聊斋志异》鬼小说文化内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景晓;《聊斋志异》中的奇幻现象[D];河南大学;2008年
3 王大鹏;《聊斋志异》与清初山东文化生态[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4 吴瑞涛;《聊斋志异》的评点接受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侯晓震;《聊斋志异》官吏形象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李彦博;知己情结与性别平等的双重变奏——《聊斋志异》中“女性同性知己”型故事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7 董佩娜;《聊斋志异》中的家庭伦理观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8年
8 孟雪;《聊斋志异》与山东民俗[D];山东大学;2009年
9 岳上铧;《聊斋志异》中“知己”内涵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10 申瑞妮;《聊斋志异》“鬼报型”作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4108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10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