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专院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本文关键词:幼专院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幼专院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 5679字 投稿:钱椌植
全文1页 共5679字
[摘要]学生评教是高校教学质量工作的重要环节,目前高校在学生评教工作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学生给教师打分随意、评教制度设计不合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有待改进的问题,致使评教结果不能真实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高校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评教观念,构建科学的评教方法,保…
[摘要]为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一技之长的“准创业者”,使学生学习的动力机制更加完备,学生学习的深入性有所提高,文章借鉴Problem-BasedLearning模式,构建出一种结合创业教专业的Enterprise-BasedLearning教学模式…
[摘要]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影响旅游专业整体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对于旅游专业教学来说至关重要。文章介绍了实践教学体系的内容及特征,阐述了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实践教学内容体系和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摘要]“国学热”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问题,然而由于幼儿国学教育师资的匮乏,幼专院校的国学课程应运而生。此课程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国学素养、传承文化、传递文明为目标,坚持教学内容选取的元典性、针对性、可持续性原则,初步形成经典导读、蒙学选读、诗词赏读的三大教学模块和诵思结合、知行合一的实践教学特色,在教学做中得到了德智能的统一。
[关键词]幼专院校 “国学经典诵读”课程 教学内容
[作者简介]黄海艳(1979- ),女,黑龙江牡丹江人,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初等教育系,副教授,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35-0158-03
从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发展,文化上出现了一波波所谓的“国学热”,随之教育领域中也出现了诸多关于开设国学课程的尝试。为迎合学前教育领域对幼儿国学教育的师资需求,加之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深入理解,经过充分调研与反复论证,黑龙江幼专“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先是于2009年在语文教育专业试推行,取得良好效果后于2010年在全校学前教育专业得以广泛开设。
目前高校的国学教育大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在本科院校开设的主要以国学经典中思想类经典为主要内容的讲读类课程,如华东师范大学的“国学专书系列讲读”、陕西师范大学的“十三经导读”等,其中也不乏综合性通识课程,如成都大学的“国学经典导读”。除思想类经典外,课程还涉及释道思想精髓、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以及地方文化的内容。另一类是在高职院校中开设的以通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的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课程往往通过讲座或选修课形式专题式地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如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的国学教育系列课程。而针对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旨在增加幼师生的国学知识、提升幼师生的国学素养、增强幼师生从事幼儿国学教育技能的课程还有待于进一步开发。
一、“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探究
1.提升幼儿国学师资队伍素质的必然选择。“废止读经”始于1912年民国政府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从此,传统意义上的国学教育在课堂上销声匿迹。至20世纪90年代末,在台湾学者南怀瑾、王财贵和大陆文化名人冰心、曹禺、夏衍等人的极力倡导和躬体力行下,新的读经运动正在悄然兴起。尤其是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九位德高望重的文化老人向全国政协提交了旨在建立一所幼儿古典学校的“紧急呼吁提案”。2010~201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多次收到关于国学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制的提案。与此同时,各种形式的经典教育活动在祖国大江南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经典教育活动得到了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引起了海内外的高度关注。目前,全国有33个省(市、区)1500余万少年儿童参加诵读经典的活动,同时受益的成年人超过5000多万人。尤为特别的是以国学命名或为特色的幼儿园在各地广泛出现,如北京未来星国学幼儿园、上海孟母堂、广州天居书院幼儿园、湖南弘孝国学幼儿园等,“将国学中的部分内容编制成课程引入到幼儿园,并构成幼儿园的主体课程,已成为新世纪幼儿园课程发展的一种发展趋势。”①
幼儿教育的国学热潮已经渐渐到来,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也不应规避这一时代选择。但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恰恰忽略了作为未来教师的本专科师范学子们的国学教育,实际上他们恰恰是今后幼儿国学经典教育的中坚力量,承载着传承中华文化的重任。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目前社会中的幼儿国学教学机构或幼儿园中从事幼儿国学启蒙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由没有接受过国学教育,经过自学或短期培训后直接上岗执教的幼儿教师;二是由接受过系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中文专业本专科生转行而来。这就存在着幼儿教育与国学启蒙教育的严重脱节,即从事幼儿教育的专业教师没有国学启蒙的知识储备,而具备专业知识的相关人事又缺少必要的幼儿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知识。故在幼专院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顺应时代对于幼儿教育行业的需求,对专科教育和师范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2.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主要保障。首先,师范院校教育对象双重身份的特殊性,即现代的学生、未来的教师,决定了师范教育应以育人为首位。立师志、修师德、树师表、铸师魂,是师范教育一贯追求的为师之道。有人曾这样比方:“医德如何,十日之间分生死;官德如何,十年之间见治乱;师德如何,百年之间判盛衰。”可见教师的素质将直接决定教育事业的未来,决定一个民族的前途。《易经》言“蒙以养正,圣功也”,《大学》也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孔老夫子教育四科,第一个就是德行,其后才是言语、政事、文学。课程诵读的传统文化经典中蕴含古人丰富的生命智慧、学问之法,渗透的正心、修身、明理之理念及内容,将有效弥补现代教育体制下素质和道德教育不足的短板,引导学生进一步加强自身修养、强化教师职业意识、规范教师职业态度、提高岗位适应能力。同时对于学生未来职业面临的幼儿道德教育也有着极大的意义。
其次,“国学经典诵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载体,以诵读经典为主要形式,从文体、文论、文化的角度试图管窥中国传统文化之冰山一角,课程选取的诵读经典凝聚了我国数千年的文明,体现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精髓;行文流畅,气势磅礴,辞藻华丽,前后连贯,朗朗上口;内容丰富,,包含有诸如天文、地理、历史、治国、修身、道德、伦理等多方面知识,可以全方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此课程的学习,可以开启学生人生修养的法门,最终航向“返本开新,转识成智,崇德广业,明体达用”的境界,进而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
3.文化传承、文明传递的重要依托。“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特有的文化性是课程的灵魂。进入21世纪,党中央一直十分关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十七大提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十八大再次重申,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明确地提出,要“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和生存智慧的高度总结,浸淫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清华大学周远清教授认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崇高使命,是当代中国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②故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传承传统文化更是成为师范院校不可推卸的任务。 钱文忠教授在《解读〈弟子规〉》一书的页首曾注:“将文化落地为文明。”又所谓“教,上所施,下所效”,如果我们播撒的是文化的种子必定收获文明的花朵,这恐怕也是我们现代人学习国学的另一种意义所在。并且在我看来这更是我们幼专院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意义所在。一方面,通过课程的开展,营造和谐、自由、信任、感恩、尊重的环境,在经典的熏陶下,促成学生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高尚”与“和谐”的一代师者;另一方面,当文明内化为一种习惯时,学生会以最朴实、最有效的“身体力行”的榜样方式做文明的传递者,尤其是以身教的方式推进幼儿文明习惯的教育。
二、“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教学内容的实践
1.教学内容选取的原则。“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是在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课,学生的基础储备、接受程度和未来职业的需求等特点决定了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应凸显实用、适用、够用的宗旨,坚持元典性、针对性、可持续性的原则。
第一,元典性原则。元典为经典中的经典,是指具有广泛人文价值和科学价值、具有广泛认可度的原创性作品。“国学经典诵读”课程诵读的篇目均为经典,故教学内容的选择尽量采用元典读本,以经典注释为参考读本,以“诵读+解读”为重要形式。
第二,针对性原则。以目前幼儿教育中涉及的经典诵读篇目为课程的学习重点。囿于课时的限制,课程分别选取了思想经典、蒙学经典和诗词经典作为主要的重点,其中思想经典主要介绍《论语》《老子》《大学》《中庸》《史记》《易经》等,蒙学经典主要讲读《弟子规》《三字经》等,诗词经典主要以符合幼儿心理和接受程度的童趣诗、节日节气诗歌为主。课堂讲学中还专门设定了“每课三言”的环节,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经典名言,以拓展学生的视野,补充学生的知识体系,以期满足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需要。
第三,可持续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学生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注重将义理、考据、辞章等国学研修的方法渗透其中,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同时教学中还重在启发学生对国学的兴趣,避免一味地进行知识的灌输。
2.教学内容实施的思路。第一,经典导读、蒙学选读、诗词赏读三大教学模块。经典导读以导学探究的方式开展教学。课程组前期在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一年级的学生中广泛开展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200份。结果显示,学生中有近85%的学生有学习国学经典文本的需求,而有大约53%的学生并不了解《论语》《老子》等,即使是对上述经典有所涉猎的学生也仅限于初高中阶段语文教材的选文,问卷中仅有2名学生表示课余时间通读过《论语》。经典著作阅读的严重缺失是当代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在高职高专院校显得尤为突出。故课程组查阅相关文献,教师与学生共同选定出导读的元典文本篇目。以竞标的形式组成经典导读学习小组,布置学习任务,明确学习要求。课堂上以教师推介经典,学生研讨学习的方式共同完成对经典著作的导读学习任务。最后以小组为单位形成“向幼儿及家长进行国学经典读本推介方案”成果,完成方案的最后设计及汇报,完成经典导读模块的学习。
蒙学选读以对话研讨的方式开展教学。问卷调查显示,依据目前学前教育领域的现状,全体学生一致认为应该研习一部分蒙学经典文本,有近一半的学生曾经接触或诵读过相关蒙学读本,对于对话研讨的研读方式,学生们表示认可,同时希望将读本内容与历史掌故、社会现实、职业现状等多加联系。故课程将知识性蒙学选本《三字经》和道德性蒙学选本《弟子规》为重点研读内容,同时辅以其他蒙学读本的串讲。每节课设定文本诵读―含英咀华―经世致用―热点讨论四个环节。文本诵读主要引领学生诵读文本,理解文本;含英咀华主要将历史掌故、名人感悟等内容穿插于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涵养、净化学生心灵。经世致用则是列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将经典引入生活。热点讨论则是组织学生进行经典与现实的碰撞式研讨,打破古今中外的界限,在对话研讨中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诗词赏读以“诵―品―思―悟”的方式开展教学。诵,主张学生大声诵读,于音节的抑扬顿挫间体悟诗词的语言美、文字美、韵律美,于高声咏赞、低吟涵咏间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丰富情感。品,在诵的基础上主张学生进行深入地逐章逐句地品读。结合时代背景、人生经历,将文本与人生结合,将诵读与生命碰撞。思,不仅是对诵读文本的思考,对作者生命、人生的思考,更提倡学生能联系现实、联系自我,对人生追求、人生价值进行深入地思虑与考量,从中得出自己的认识。悟,静思得悟,是指尝试让学生将心中的思考与体会以感悟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进一步升华思想、提炼精神。
第二,诵思结合、知行合一的课程实践。此课程以传承文化为目的,以课程教学为依托,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素质与岗位需求,通过大量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努力开展各项学生活动,尝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凸显职业素养,诵思结合、知行合一的课堂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活动相辅相成的“国学经典诵读”课程实践体系。
课程强调诵思结合。诵读是一种传统的语言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以声传情的生命体验方式。曾国藩曾言:“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而于读则认为,凡经史子集“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渊之韵。”③课程中强调诵读训练,并尝试增加音乐、舞蹈、情景剧等方式,一方面,试图将国学经典诵读展演活动与诵读训练结合,在诵读的同时提升对幼儿国学诵读展演活动的指导;另一方面,课程还鼓励学生诵中有思,在诵读中感悟,在诵读中净化,鼓励学生撰写小的诵读感悟文章,并依据诵读情况,适时地举行阅读沙龙、读书汇报等活动,交流阅读篇目和心得体会,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更好地感悟作品。真正做到诵思结合,在有声吟咏与无声感悟间提升学生的国学素养与人文精神。
课程倡导知行合一。国学经典不仅需要高声吟诵,细细咀嚼,更需要身体力行、推己及人,国学素质的提升也绝不仅仅表现为读书数目的多少,还应体现在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乃至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学生文明言行一整天的实践活动,将经典诵读的内容融入学生生活,实现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另一方面将课程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广开学生社团,举行国学诵读展演活动、“我读国学经典”演讲比赛、“经典伴我行”读书活动、国学技能(书法、绘画、器乐)社团活动以及将《弟子规》送入社区等活动,在广泛的学生活动中延展了课程教学内容,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国学的价值,以期增强学生学习国学的实用性、适用性和可持续性。
幼专院校开设“国学经典诵读”课程是一次大胆的尝试与改革,也是一次民族文化身份的自觉体认和对现代化反思后文化价值取向的重新选择。历时五年的课程实践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活跃了校园文化生活,在校园中形成浓郁的国学诵读氛围,助力了学校的文化建设,提升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另一方面利用经典作品中先贤们高尚的品格、良好的人生规划引导在校学生人格的完善,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思想教育与技能训练结合起来,在教学做中得到德智能的统一。
[注释]
①石建宇.国学幼儿园课程体系构建探讨――让国学真正净化孩子的心灵[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0(5):74.
②周远清.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N].光明日报,2008-04-
03.
③曾国藩.曾国藩家训[M].湖南:岳麓出版社,2001:3.
[摘要]“国学热”是近几十年来中国教育领域不容回避的问题,然而由于幼儿国学教育师资的匮乏,幼专院校的国学课程应运而生。此课程以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养和国学素养、传承文化、传递文明为目标,坚持教学内容选取的元典性、针对性、可持续性原则,初步形成经典…
[摘要]通过对河北省保定市高职院校和幼儿园的调研,结果表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存在课程设置观念陈旧、课程设置结构混乱、课程设置下毕业生能力匮乏等一系列问题,针对这些普遍性问题,课改背景下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在设置上应遵循适应性与引领性、稳定性与灵活…
[摘要]随着人权与网络信息社会的发展,知识观的内容发生了新的变化,对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文章论述了传统知识观与新知识观的区别,阐述了新知识观与教学方法的关系,并在分析应用型大学教学方法改革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从价值取向、选用与评价标准三方面对应用型…
[摘要]教材建设与课程质量密切相关,然而现有的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不甚科学,必须改革创新。“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材建设,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任务驱动、“学―导―做―考”一体化、课程综合化的原则,整合开发观念新、内容新、体例新、…
本文由第一文库网()首发,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 查看更多相关文档
免费下载文档:
本文关键词:幼专院校“国学经典诵读”课程的探索与实践,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485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485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