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与仁斋
本文选题:日本 + 儒学 ; 参考:《太平洋学报》2008年10期
【摘要】:信夫清三郎认为中国在亚洲创建了特殊的国际秩序,以内"华"外"夷"的朝贡制度或宗藩体系构筑了"中国的世界秩序";17世纪后半叶的山鹿素行开始脱离中国中心主义转向日本中心主义,"华夷"观念获得日本中心主义的理论重构,然后18世纪兴起的是"国学"与"兰学"。友枝龙太郎认为17世纪的徂徕学派之所以不尊孟子主要是由于孟子的汤武放伐论破坏了君臣关系的伦常秩序,这反映了日本尊君的政治结构及生活传统;在斥孟这一点上徂徕学派与司马光、李觏等近似,而先于徂徕的伊藤仁斋则比较接近於朱子。伊藤仁斋及其子孙的古义堂家学是日本罕有的学问世家,贝w茂树根据仁斋所读书、所藏书的历史情况,考证认为仁斋年轻时未读到《朱子语类》而只读了节选性质的语录且所读程子书甚於朱子书,故程子兄弟於仁斋的学风影响要大於朱子。18世纪的太宰春台认为贝原损轩由信奉程朱到晚年质疑程朱,这是损轩的巨大进步与转折,但损轩只怀疑程朱学不合圣学但未知程朱学正是通过孟子之变异而发展过来;春台敬佩损轩的学识但他认为他自己排程朱、复孔学的努力是损轩所不可及的。
[Abstract]:Shintohiro Shintohiro believes that China has created a special international order in Asia. The tributary system or the Suzerain-vassal system of "China's World order" within "China" and "Yi" began to shift from Chinese centralism to Japanese-centrism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7th century, and the concept of "Huayi" was gained in Japan. The theoret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doctrine of mind, Then in the 18 th century the rise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Lanxue". Youzhi Ryutaro thought that the reason why Sorai school did not respect Mencius in the 17th century was that Mencius' theory of Tang Wu-liangfa had destroyed the orde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arch and minister, which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and the tradition of life of Japanese monarch. The Sorai School is similar to Si Maguang and Li Gou in criticizing Mencius, while Ito Ren-chai, who preceded Sorai, is closer to Zhu Zi. Itohito Renzhai and his descendants, the Guyi Tang family, is a rare Japanese academic family. According to the historical situation of the books read and collected by Itohito Itohito and his descendants, Textual research suggests that when Renzhai was young, he did not read Zhu Zi but only read excerpted quotations and read more Cheng Zi than Zhu Zi. Therefore, the influence of Cheng Zi's brother Yu Renzhai's style of study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Taizhai Chuntai, who in the 18th century believed that Beiyuan damage Xuan had changed from believing in Cheng Chu to questioning Cheng Chu in his later years. This was a great progress and turning point for Chang Xuan. However, Shang Xuan only suspected that Cheng Zhuxue was unholy, but the unknown Cheng Zhuxue developed through the variation of Mencius; Chuntai admired Chang Xuan's knowledge, but he thought that his own efforts to arrange Cheng Zhu and restore Confucianism were beyond Chang Xuan's reach.
【作者单位】: 京都大学;徐州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成都某研究所(系保密性机构);
【分类号】:B31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祥永;;论儒家人学终极关怀思想的当代价值[J];新疆社会科学;2011年04期
2 李宪堂;刘占虎;;论儒学与专制有必然的联系——与蒋国保先生商榷[J];学术界;2011年06期
3 张铮;;试论荀子对中国传统文化贡献[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4 武立波;;牟宗三心学的根本困境[J];学理论;2011年18期
5 任剑涛;;复调儒学:从古典儒学到现代性儒学的复杂演进[J];江苏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6 陈学凯;;汉代儒学的关注与局限[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涂爱荣;;儒学在当代的文化价值及传播路径思考[J];媒体时代;2011年02期
8 秦锋祥;;儒学的发展前景与反思[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年08期
9 张三萍;;略论张君劢的科学观[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吴春燕;;道家思想东传时间考辨[J];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登智;;儒学远播云南[A];孔学研究(第二辑)[C];1995年
2 陈立;;古代越南儒学教育评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王守华;;朱子学在日本[A];朱熹与中国文化——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大会论文集[C];1988年
4 李景林;;论儒学的个体性原则[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5 曹相;;儒学在云南的传播与发展[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6 马元良;;儒学与东方经济管理体系的贡献[A];孔学研究(第十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周志;;儒家思想及其对于现代理论创新的积极意义[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8 张锡勤;;论康有为对儒学的改造[A];中国哲学史学会2004年年会暨中国传统哲学当代价值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何成轩;;朱熹对儒学南传的贡献[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蒋薇;;焚书坑儒 独尊儒术与儒教文化圈——秦汉儒学与当今儒学的社会作用[A];2004乌蒙论坛论文集(一)[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绍;明治儒学:一个多元体的存在[N];中华读书报;2004年
2 李承贵;儒学当代开展的三个向度[N];光明日报;2005年
3 陈多旭;教化与工夫——解读儒学的一个独特视角[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4 记者 李强;第二届世界儒学大会开幕[N];济宁日报;2009年
5 李彩娴;儒学:中国人立根的学问[N];北京日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张树伟;2000多年了,儒学并未老去[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本报实习生 胡子轩;当代儒学的转折与开新[N];中国文化报;2009年
8 记者 黄一峰;“百年儒学”研讨:文化资源充实内涵[N];亚太经济时报;2009年
9 卫磊;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长徐正q桑和ü托扯曰笆迪职荻嘌缘娜蚧痆N];中国教师报;2009年
10 CBN记者 周舒;儒学的重振希望在于培根固本,立足社会[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岳兵;日本近代儒学思想研究(1868-1945)[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2 任丽新;儒学与基督教:天人关系、神人关系及其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3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THEO A. COPE;儒学中的“诚”及其在心理学和心理分析中的意义[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存光;儒学的意识形态化[D];南开大学;1997年
6 许建平;李贽思想演变史[D];复旦大学;2003年
7 常裕;河东学派考论[D];南开大学;2006年
8 赵杰;两种生命的学问[D];山东大学;2006年
9 张文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柴可辅;高攀龙思想研究:理学与心学之接洽[D];浙江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常晓洲;论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的关系[D];河南大学;2004年
2 张运磊;《论语》“和”辨及“和谐管理思想”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3 贾微;梁启超儒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5年
4 崔荣;试论林罗山的朱子学思想[D];延边大学;2006年
5 邱海燕;王安石与佛教关系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6 张杰;儒学与中国传统体育礼仪文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纪波;先秦至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历程批判论纲[D];河南大学;2005年
8 王星;陆象山心学的儒释之辨[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9 王长恒;陈焕章孔教论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10 宋亚飞;论梁漱溟保守主义思想的个性特征[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03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032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