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学中的“民主”论及其现代观照

发布时间:2018-04-25 22:29

  本文选题:民之主宰 + 民之父母 ; 参考:《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摘要】:中国古代"民主"的本义是"民之主"。它着眼于人民大众的劣根性,主张由英明的执政者代民作主,为君主专制的产生提供了依据,这是它最受诟病的地方;同时它要求充当"民主"的君主像"民之父母"一样"养民"、"教民",这却是与现代"民主"追求的人民权益存有交叉面的,是古代"民主"积极的一面,不可一概否定。现代"民主"源自西方,本义是"公民自主"。它肯定每一个公民的天赋自主权,这是其积极意义所在。不过"公民自主"往往以代议的方式实行,而代为反映民意的"间接民主"在实施环节会发生"议员变猪仔"的猫腻,所以对于现代西方式的"民主"也不可一味拔高。国内外历史上,曾发生过将"民主"的"民"从全体"公民"缩小到部分"人民",从而剥夺国家中另一部分非人民的公民的"民主"权利的沉痛教训。这是值得我们记取的。今天我们所要建设的"民主",应当是对全体公民而言的"公民自主"。
[Abstract]:The original meaning of "democracy" in ancient China was "the master of the people". It focuses on the bad nature of the masses of the people and advocates that wise rulers act for the people,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emergence of autocratic monarchy, which is the most criticized place; At the same time, it demands that the monarch acting as "democracy" as "the parents of the people" cultivate the people "and" teach the people ", which is intersected with the people's rights and interests pursued by modern" democracy "and is the positive side of ancient" democracy ", which cannot be denied. Modern "democracy" originates from the West, which means "citizen autonomy". It affirms the innate autonomy of every citizen, which is its positive significance. However, "citizen autonomy" is often carried out in a representative manner, and "indirect democracy", which is representative of public opinion, will become "a pig" in its implementation. Therefore, we should not blindly exalt "democracy" in the modern western way. In the history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ere has been a painful lesson that the "people" of "democracy" have been reduced from all "citizens" to "people", thus depriving the other part of the country of their "democratic" rights. This is worth remembering. The democracy we want to build today should be civic autonomy for all citizens.
【作者单位】: 上海政法学院国学研究所;
【基金】:中央财政部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项目:上海政法学院城市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科研基地成果(2011YC2002)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祁志祥;;国学中的“民本”论及其现代意义[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达敏;史学新思潮与文学新形象──论90年代小说中的社会土匪形象[J];安徽大学学报;1997年06期

2 郝涂根;;世俗基督精神:哈代人道主义宗教观的内核——兼与马弦商榷[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臧铁军;考试的人道性及人道原则[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4 李强华;;中国近代“人”的观念变革——以康有为“以元解人”为例[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5 贺来;重新理解“相对主义”——哲学进一步发展应关注的重大课题[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6 胡春晖;郑汝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人本会计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7年02期

7 王刚义,都本有,周英男;人道主义是法律社会工作的价值追求[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8 李旭旦,陆诚;论十九世纪德国地理学的统一性观点[J];地理研究;1983年03期

9 傅瑞林;梁德友;王丽丽;;转型期弱势群体关怀的人道主义取向[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20期

10 孙莉;;德治与法治正当性分析——兼及中国与东亚法文化传统之检省[J];法制现代化研究;2002年0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邓大松;刘昌平;;试论中国残疾人事业的理论基础[A];社会保障问题研究[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楠;基于转型风险的中国经济安全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2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孙雯波;传染病及其防控的伦理分析[D];中南大学;2010年

4 陈金涛;军事刑法特殊性的价值与范畴解读[D];吉林大学;2011年

5 李定清;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与欧洲文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张利;时代良知的影像表达[D];苏州大学;2011年

7 贺殿广;周作人文学思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曾芬钰;论我国城市化战略的可持续性[D];厦门大学;2003年

9 邹寿长;优雅的生[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10 王刚义;政治文明与法律服务的社会化[D];吉林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平;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完善与政府管理[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婷婷;解放与束缚[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明艳;文化视野下的社会救助研究[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4 王艳艳;从“类”的异化到“类”的解放[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丁洁;河南省残疾人就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河南大学;2011年

6 陈佳宁;我国城市社区法律服务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邢野;桥本刚关于马克思人道主义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牟曦东;马克思对人本质界定的视野与维度[D];吉林大学;2011年

9 孙君炜;现代西方商业广告中的人性精神[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袁善敏;现代医学技术背景下的医生人文素养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果;;在内圣与外王之间——由“勿之所至”论孔子政治理想的实施途径和方法[J];湖南社会科学;2006年03期

2 欧阳祯人;;论《民之父母》的政治哲学内涵[J];孔子研究;2007年01期

3 刘芳;;君、官、民——古代行政视角下的权力分野[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09年01期

4 陈立胜;;“新民”与“亲民”:从传统到现代[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陶一桃;中国历代富民思想的历史地位及现实意义[J];求是学刊;1993年02期

6 柯昊;;先秦“君子”观念的流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7 李文良;中西近代早期民权思想之比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3期

8 周光辉;超越政治学——对民主的经济、道德和认知价值的分析[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5期

9 荆雨;;德与民:中国古代政权合法性之根据[J];社会科学战线;2008年06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顾骏;政治文明的“生活化”[N];解放日报;2003年

2 萨姆·金丁/文 刘君/编译;全球化兼容社会正义?[N];社会科学报;2002年

3 江西财经大学 方宝璋;民惟邦本 本固邦宁[N];光明日报;2008年



本文编号:18032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8032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c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