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太炎中西文化观探析
本文选题:传统文化 + 西方文化 ; 参考:《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摘要】:章太炎既是资产阶级革命家,又是近世以来的国学大师,在政治、思想文化及社会各方面影响颇为深广。他曾撰文反对西方代议政治制度,因为他坚持认为适合他国的政治制度,不一定适合中国,而西方资产阶级的代议制不适合中国实际情况。他结合明朝官职并吸收西方政治制度创造性提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他曾从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分镇""分道"思想出发,主张地方自治主义,以克服民国政治中的黑暗和腐败;他批评当时青年道德低下及"全盘西化"思想,主张实行国学教育,来提升国人道德水平,实行自己的教育。但是,章太炎并不反对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章太炎一度主张保存"国粹",但并不是封建思想的卫道士;坚守传统文化的精华,却与学习西方相结合。
[Abstract]:Zhang Taiyan is not only a bourgeois revolutionist but also a master of Chinese culture in modern times, and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politics, ideology, culture and society. He has written against Western representative politics, because he insists that political systems suitable for other countries may not be suitable for China, while Western bourgeois representative systems are not suitable for China's actual situation. He combined the official posts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absorbed the creativity of the western political system to put forward the political idea of "separation of powers and powers", and he advocated the principle of local autonomy from the idea of "separation of towns" and "separation of ways" in ancient Chinese politics.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 darkness and corruption in the politic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e criticized the thought of "overall westernization" and the low morality of the young people at that time, and advocate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ational studies education to raise the moral level of the people and to carry out their own education. However, Zhang Taiyan is not opposed to learning advanced west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ang Taiyan once advocated the preservation of "quintessence", but was not the guardian of feudal ideology; he adhered to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combined with learning from the West.
【作者单位】: 上海电力学院 华东师范大学
【分类号】:G122;K825.81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玉华;章太炎地方政治思想论[J];历史档案;1999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开玺;1907年安庆起义与晚清政局简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2 王天根;康有为与章太炎伦理思想比较研究[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5期
3 王惠荣;近代墨学复兴与晚清儒学[J];安徽史学;2005年05期
4 张航;理解与启蒙——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化论在中国的传播[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5 常安;;清末民初宪政世界中的“五族共和”[J];北大法律评论;2010年02期
6 陈平原;;知识、技能与情怀(下)——新文化运动时期北大国文系的文学教育[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7 魏义霞;对人的不同界定与模塑:古代与近代人生哲学的比较研究[J];北方论丛;2003年01期
8 朱成甲;;李大钊早期民主革命思想的“反满”特征[J];北京党史;2009年06期
9 于述胜;;教育交流视野中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外教育交流史》[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年04期
10 龚书铎,宋小庆;辛亥革命时期文化四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家银;;章太炎的出版自由观[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李若晖;;诸子出于王官说平议——春秋时期世官制度之崩颓与褚子兴起[A];第二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一)[C];2007年
3 单周尧;;《春秋左传读叙录》的评价问题[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4 蔡志栋;;“恢廓民权”的尝试——试论章太炎对直接民主的探索[A];中国的立场 现代化与社会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青年学者文集[C];2009年
5 付清海;;论光复会的瓦解及对民初政治的影响[A];近代中国(第十五辑)[C];2005年
6 葛志毅;;序:“国学”与现代中国学术之建立[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四辑)[C];2010年
7 刘巍;;“诸子不出于王官论”的建立、影响与意义——胡适“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范式创新一例[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卷)[C];2002年
8 马勇;;章太炎筹边考异[A];中华民国史研究三十年(1972—2002)——中华民国史(1912—1949)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卷)[C];2002年
9 高瑞泉;;近代价值观变革与晚清知识分子[A];思想家与近代中国思想——第一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黎志刚;;辛亥革命前后的辫发风潮[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艳清;清代“六书”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张艳国;破与立的文化激流——五四时期孔子及其学说的历史命运[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6 刘贵福;钱玄同思想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7 王建龙;严复政治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周建雄;孙中山经济发展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薛其林;民国时期学术研究方法论[D];湖南师范大学;2001年
10 魏文哲;清末小说与时代思潮之互动[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毅;谭嗣同报刊思想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张运元;章太炎与湖南省宪运动[D];湘潭大学;2010年
3 刘博;论维新时期的“群己和谐”思想[D];西北大学;2010年
4 汪斌;宋恕的佛学思想[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5 栾芬芬;李Xh史学思想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梅中会;商鞅变法思想及其法哲学内涵的思考[D];湖南大学;2009年
7 李方泽;理解与融通[D];安徽大学;2001年
8 赵璐;近代中国的进化论与社会历史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2年
9 洪伟;东晋门阀政治与东晋玄言诗[D];湘潭大学;2002年
10 刘庆;论李渔家班的演剧之路[D];上海戏剧学院;200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玉华;戊戌变法时期章太炎变法思想评议[J];江苏社会科学;199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nI南;胡逢祥;;章太炎中西文化观探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2 王英维;;关于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表述问题研究[J];青海师专学报;2008年05期
3 赵紫平;李东海;;现代广告中的民族因素——以李宁“飞甲”广告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李光和;中西文化资源整合略论[J];兰州学刊;2005年01期
5 姜新生;戴军;;中国特色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10期
6 车永强;;论徐,
本文编号:19637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1963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