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侯外庐学派”的最新代表作——读《中国儒学发展史》

发布时间:2018-07-20 22:06
【摘要】:《中国儒学发展史》体现了侯外庐学派一贯的理论立场和研究方法,注意探讨儒学发展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影响;突破了精英儒学的局限,扩大了儒学史的研究范围;对儒学的现代转型问题进行了建设性的探索,是用唯物史观总结中国儒学发展史的一部力作,代表了当前国学研究的正确方向。
[Abstract]: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in China embodies the consistent theoretical stand and research method of Hou Wailu school, explor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onfucianism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hange, breaks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elite Confucianism, and expands the scope of research on Confucianism history. This paper makes a constructive exploration of the problem of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Confucianism, which is a masterpiece of summarizing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in China with historical materialism, and represents the correct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海洋大学基础课教学部;
【分类号】:B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洪晓楠;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论杜维明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2 洪晓楠;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论方克立先生的文化哲学思想[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3 江琼;“科玄论战”的历史回顾与当代反思[J];党史研究与教学;2003年04期

4 李刚;中国近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1979-1999)[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郭建宁;毛泽东的文化观与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几个问题[J];河北学刊;2003年05期

6 何晓明;20世纪中国文化保守主义论[J];河北学刊;2005年03期

7 孙勇才;道不同不相为谋——论余英时与现代新儒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洪晓楠;五四运动的历史诠释与话语重构[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9 车成桓,叶静;现代中国的儒教:当代新儒学运动及其文化意义[J];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12期

10 康中乾;20世纪中西文化观念的冲突与会通[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柴文华;;对中国近现代文化民族主义的省思[A];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第二届中国近代思想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先伍;现代性的追求与批评[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2 陈迎年;感应与心物——牟宗三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张瑞堂;文化自觉与中国先进文化发展[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芮宏明;钱穆文学研究述略[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永理;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封建残余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王志捷;贺麟文化观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7 何爱国;东亚发展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高玉;语言变革与中国文学现代转型[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9 暨爱民;现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1919—1949年)[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马明良;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历程与交往前景[D];西北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嫱;小农意识与中国现代化掣时浅谈[D];天津师范大学;2001年

2 朱成科;日本青少年道德危机的前提性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义胜;当代教师的文化使命[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4 谢锦霞;现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丁显有;“返本开新”——现代新儒家之于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关系探索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4年

6 邱瑜;现代新儒学伦理道德思想与现代道德教育[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纪波;先秦至汉代儒学意识形态化历程批判论纲[D];河南大学;2005年

8 张耀武;文化选择与教育现代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李锐锐;韩国现代化中的儒学因素[D];延边大学;2006年

10 王晓黎;评述张君劢“德法合一”论[D];山东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子渝;;我国对唯物史观的最初传播[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1年02期

2 孙舒景;;论陈独秀的唯物史观思想[J];中国报业;2011年04期

3 王新营;陈伟;;“以人为本”的唯物史观本源探析[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4 王福民;;论唯物史观的日常生活转向[J];学术研究;2011年05期

5 周嘉昕;;为什么是唯物史观?——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的再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1年04期

6 陈为科;;《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人学思想[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8期

7 杨金洲;;论唯物史观与个人尊严的内在关联[J];江汉论坛;2011年06期

8 徐千懿;;韦伯《新教伦理》对唯物史观的批判[J];人民论坛;2011年24期

9 陆云;;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相通性——基于唯物史观之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性质的探讨[J];长白学刊;2011年04期

10 庄友刚;;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空间生产、城市发展与人类解放[J];河北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4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陶笑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唯物史观五原则[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锐生;;唯物史观:走出历史客观主义的阴影[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常晋芳;;唯物史观的历史前提与逻辑前提[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凌云;;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理论内容和理论定位——马克思的发现片论之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9 李鸿烈;;唯物史观生产力范畴三题[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郑明珍;;科学发展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唯物史观的丰富和发展[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英;唯物史观的现实生命力[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9年

2 河北师范大学 张艳玲;坚持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的内在一致性[N];光明日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慕卿;扣紧唯物史观与中国问题的双重逻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王敏;唯物史观与21世纪[N];学习时报;2002年

5 吴英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唯物史观:十个命题有待重新解读[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莫雷 南开大学哲学系;政治哲学发展与唯物史观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常绍舜;唯物史观的层次性[N];社会科学报;2001年

8 《历史研究》编辑部编审 王和;关于发展唯物史观的几点思考[N];北京日报;2008年

9 吴英;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冷”“热”不均30年[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10 薄洁萍;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N];光明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吕文林;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环境问题[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2 马新晶;唯物史观视域中的交往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年

3 张艳玲;论“以人为本”[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付畅一;《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D];复旦大学;2006年

5 刘方现;欧美学者对唯物史观的阐释:百年轨迹寻踪[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6 李凯;唯物史观的因果解释模式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7 孙琳;场域—出场意义的形塑、传播与解码[D];苏州大学;2012年

8 蒋学杰;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D];吉林大学;2006年

9 蒋红;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李冬青;从历史规律到历史趋势[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珊;冯友兰哲学思想的唯物主义倾向探析[D];山东大学;2006年

2 水春娟;马克思市民社会思想初探[D];河南大学;2009年

3 张立达;生存哲学反思下的唯物史观[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王立俊;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展[D];武汉大学;2005年

5 程兴国;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科技创新[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白小斌;论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贡献[D];苏州大学;2009年

7 彭健;普列汉诺夫的唯物史观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丁增锋;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及其当代价值[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毛利锋;唯物史观出发点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10 孙德忠;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唯物史观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当代价值[D];云南师范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13494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13494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efa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