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Abstract]:The discipline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n ZhengHengyang normal University has a long academic tradition and a heavy academic accumulation. Hengyang normal College was developed from Shigu Academy, one of the four major academies in the Song Dynasty, and Chuanshan Academy, one of the top ten academie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also its origin. Therefore, the subject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tradition of the study of Chinese classics of these two academies.
【分类号】:I206.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路卫兵;;中国古代十大爱好特殊的皇帝[J];文苑;2011年09期
2 付开镜;;中国古代的“万人敌”[J];兰台世界;2011年14期
3 ;小吕填字[J];文史参考;2011年10期
4 ;中国古代婚俗探源[J];神州;2011年16期
5 李孟玲;;浅述绚丽多姿的中国古代铜镜[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6 萧冰;;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探究[J];艺术教育;2004年02期
7 ;编后记[J];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10年00期
8 顾慧雯;;中国古代金银器初论[J];剧影月报;2011年04期
9 姜楠楠;;浅析中国古代人事思想及启示意义[J];现代企业教育;2011年15期
10 丁海斌;;中国古代陪都十大类型论[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一平;;当代中国环境法在伦理回归中的理念重建[A];环境法治与建设和谐社会——2007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第四册)[C];2007年
2 程方平;;略论中国教育的重要传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3 陈光;;“造化随顺”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随顺”与中国古代自然观[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4 丁海斌;陈凡;;中国古代官方科技档案之研究[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5 谢兵良;;弘扬中国古代廉政文化,促进领导干部廉洁从政[A];湖南省领导科学学会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培友;;“和”、“和谐”与“和平”思想及其演变轨迹[A];儒学与二十一世纪文化建设:首善文化的价值阐释与世界传播[C];2007年
7 刘笃才;;中国古代判例考论[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8 赵继伦;;《墨经》所呈现的中国古代思维方式[A];“中国名辩学与方法论研讨会、道家与西方研讨会、冯友兰哲学思想研讨会”优秀论文精选[C];1998年
9 张保成;;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法律制度初探[A];第二届贵州法学论坛文集[C];2001年
10 李平;;虚静·养气·神思——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现代阐释[A];2003年安徽省文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文学所 张晖;承前启后 创造辉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中央财经大学 郝秉键;中国古代的会计制度的沿革[N];大众科技报;2005年
3 施和金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 庄华峰 安徽省芜湖市中医医院 张华;中国古代环境卫生的治理及其特点[N];光明日报;2010年
5 魏德君 ;中国古代居室陈设的发展变化(三)[N];美术报;2005年
6 陈晋;中国古代的封爵制度[N];人民政协报;2009年
7 [英]罗伯特·坦普尔;回溯中国古代的原始科学思想[N];大众科技报;2008年
8 王丹;中国古代“五听”制度[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田秀荣 陈岩 陈东委;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N];中国档案报;2010年
10 周桂钿;轻重家: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学家[N];北京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永林;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2 王强;货殖名物研究[D];扬州大学;2005年
3 郑瑾;中国古代伪币研究—以宋代为中心[D];浙江大学;2004年
4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3年
5 蒋传光;中国古代社会控制模式的历史考察[D];中国政法大学;2003年
6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7 戴庞海;先秦冠礼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8 董立军;中国古代造像史纲[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9 仲星明;中国古代印刷图形探源[D];南京艺术学院;2006年
10 邓新华;中国古代诗学解释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有强;中国古代土地权利制度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晓雷;中国古代名刺初探[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霍丹;中国古代对姓名的法律规制探究[D];苏州大学;2012年
4 彭静;中国古代美学之“化”范畴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叶瑞宾;龙骨车与中国古代农耕实践[D];苏州大学;2012年
6 王家封;中国古代老幼废疾法律制度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李智微;中国古代“逸”范畴的结构与类型[D];云南大学;2010年
8 岳琦亩;简论中国古代担保制度[D];华东政法学院;2003年
9 揣静;中国古代投壶游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冯冠军;中国古代诗论中的“象”[D];新疆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22364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236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