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

发布时间:2018-12-21 14:50
【摘要】:“国学”概念提出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回应“西学”的挑战。对西方“现代性”的反思、对美国单边主义的抵制、中国惊人的发展变化、对“东亚发展模式”的探讨、“软实力”建设的提倡等,是“国学热”兴起的主要原因。对“国学”既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守主义,也不能采取批判打倒的激进主义。“五四情结”、“斗争哲学情结”、“意识形态情结”、“西方中心论情结”等,仍严重阻碍着中国人之“民族文化认同”。
[Abstract]:The basic purpose of the concept of "Chinese culture" is to respond to the challenge of "western learning". The reflection on the "modernity" of the West, the resistance to American unilateralism, the astonishing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China, the discussion of the "East Asian development model" and the promotion of "soft power" are the main reasons for the rise of "the craze of Chinese culture". We can neither adopt the fixed conservatism nor the radicalism of criticizing the Chinese culture. "May 4th complex", "struggle philosophy complex", "ideology complex", "Western center theory complex" still seriously hinder the Chines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G1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翔;;文化认同建构中的超越性[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4期

2 张兵娟;;创新文化:电视文化产业竞争的核心——纪录片《河之南》的文化价值探略[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3 范可;;全球化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觉[J];世界民族;2008年02期

4 吴琦;;全球化背景下我国软实力问题的思考[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9期

5 卓敏;;对当前国学热的几点再思考[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周宏;董云川;;反思“国学热”背后的“文化自觉”[J];中国高校科技;2011年07期

7 洪晓楠;李晶;;文化认同、文化自觉与和谐文化的构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8 闫顺利;敦鹏;;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哲学反思[J];阴山学刊;2009年01期

9 李树榕;;文化自觉·文化认同·文化跨越——评电视纪录片《天堂牧歌》与《穿越内蒙古》[J];当代电视;2007年11期

10 戴小江;;民族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精神价值[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杝W 明;;全球化社会的新媒体与文化认同[A];北京论坛(2007)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人类文明的多元发展模式:“多元文化、和谐社会与可选择的现代性:新媒体与社会发展”新闻传播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邱翊;;文化认同与和谐青海[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下)[C];2011年

3 凌厚锋;;精神重建与文化认同[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4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5 刘伯孳;;菲律宾华人文化认同与菲华社团[A];五缘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缘文化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6 郑群;;和谐文化:形塑中国“软实力”[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曲洪亮;;文化软实力与精神文明建设[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8 庄博然;;文化交往全球化中的文化认同问题研究[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葛祥邻;;炎黄文化的十大文化认同表现[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10 陈旭峰;;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对当前农村教育发展的启示[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社科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沈望舒;文化认同的条件、动力论[N];北京日报;2008年

2 托马斯·麦格奈尔 美国德鲁大学哲学系教授;表层文化、深层文化和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颜光明;Volvo国产开启文化认同“战争”[N];中国商报;2006年

4 嘉宾:有色一中校长 吴益民 主持人:程熳;从历史积淀中寻找文化认同[N];黄石日报;2010年

5 杨勇军;随需应变 难在文化认同[N];中国计算机报;2003年

6 辽宁社科院 吴世旭;传统节日与文化认同[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陈明华;当下情景中的文化认同问题[N];文艺报;2006年

8 实习记者 谢盾;重建中国的历史文化认同[N];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韩震;多重文化认同下的民族崛起[N];中国教育报;2005年

10 山东省新泰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 黄建民;用文化认同打造高素质队伍[N];检察日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亚萍;20世纪中后期美国华文文学的主题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2004年

2 周德刚;经济交往中的文化认同[D];复旦大学;2004年

3 俞楠;“文化认同”的政治建构:当代中国公共文化服务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康海玲;马来西亚华语戏曲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5 马广利;文化霸权:后殖民批评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6 孙万菊;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文化主权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7 李欣;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电影对女性形象的叙述与展示[D];复旦大学;2005年

8 王晓梅;1956年《人民日报》改版探源[D];复旦大学;2005年

9 刘琛;图像叙事:当代文化的视觉转向[D];北京语言大学;2006年

10 周翔;现代台湾原住民文学与文化认同[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夏心愉;“非常新加坡”—从新加坡旅游符号机制看国家整体认同的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2 任艳;民办学校文化认同的现状与问题[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马军;体育全球化与文化认同[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傅梦萍;品牌日记[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建琼;闽台传统节日民俗体育特征及文化认同研究[D];集美大学;2010年

6 韩辉;藏族大学生文化认同结构及与自我价值感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陈思霈;国家形象认同与传播[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王东;文化认同的可能与现实[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9 黄肖静;全球化背景下我国青年的文化认同研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08年

10 任春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的文化认同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3890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3890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5d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