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四“新思潮”与整理国故的关系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文华;评胡适“整理国故”的理论和实践[J];江淮论坛;1989年04期
2 罗检秋;整理国故"与五四新文化[J];教学与研究;200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富伟;;书目选取的故事维度和题旨接受的社会向度——论聊斋评书对《聊斋》的题材选择[J];蒲松龄研究;2010年03期
2 周宁;试论互助进化思想在中国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3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5 张伟;;论周作人“人的文学”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10期
6 吕利平;陈独秀的早期体育观[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7 董根明;陈独秀对封建婚姻的批判[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4期
8 卫静春;周晓东;;1919—1923年陈独秀对工人运动态度的两重性[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9 沈寂;;五四运动前皖人与北京大学——兼论陈独秀的革新[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李帆;刘师培与北京大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来容;院士制度与民国学术[D];南开大学;2010年
2 高日晖;《水浒传》接受史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3 陈怀琦;语丝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汪洁;七月派与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D];山东大学;2005年
5 王全林;“知识分子”视角下的大学教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7 董恩强;新考据学派:学术与思想(1919—1949)[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刘群;新月社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陈文彬;五四时期杜威来华讲学与中国知识界的反应[D];复旦大学;2006年
10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青;;文化大师胡适的中西文化观[J];兰台世界;2011年17期
2 ;胡适幼子胡思杜[J];中外文摘;2011年14期
3 佚名;;胡思杜:被历史车轮碾碎的胡适之子[J];文史月刊;2011年09期
4 陈佳勇;;极品男人胡适之[J];黄金时代;2005年10期
5 苏炜;;“若还与他相见时,道个真传示……”——关于“为胡适的情人传信”的公案[J];书城;2011年07期
6 段慧群;;大师胡适身后的父爱和母爱[J];老友;2011年09期
7 邵青;;国故与国魂——整理国故运动中关于孙子兵法辨伪的一场论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颜建华;;傅熊湘诗词中有关胡适的资料辑证[J];新文学史料;2011年03期
9 张书克;;胡适和杨振声的一则轶事[J];读者(原创版);2007年02期
10 凌罡;;访胡适故居[J];教育文汇;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荣;;胡适与文学革命[A];时代与思潮(2)——中西文化冲撞[C];1989年
2 田建民;;重史求实、新旧兼容的学术原则与治学方法——从钱钟书对胡适和周作人的批评及对文言与白话的评说谈起[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3 柳芳;;胡适和民国时期的大学体制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海晏;;杜威的历史方法及胡适对它的诠释与应用[A];西方思想在近代中国[C];2005年
5 黄书光;;试析胡适“文学革命”对国语教育的影响[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7 姜建;;瞿秋白、鲁迅与胡适的一次交锋[A];瞿秋白的历史功绩——瞿秋白英勇就义70周年纪念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丕洋;;评胡适的真理观[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蒋小波;;“道问学”与“尊德性”——胡适派学人与现代新儒家的“汉宋之争”[A];2008年台湾文学现代性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陈道德;;胡适的科学方法简析[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金宝山;胡适与曹诚英失败的爱情[N];中国档案报;2006年
2 孙晓虹;从胡适先生的“三味药”说起[N];中国教育报;2009年
3 秦海;尊重社会的信任[N];鸡西日报;2009年
4 中华医学会心身学会会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 何裕民;从胡适看中医想到的[N];中国中医药报;2010年
5 白剑峰;有感胡适看中医[N];人民日报;2010年
6 杨建民;胡适评说新文学家及作品[N];团结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徐蕾;胡适:一代才子被苹果难倒[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1年
8 史飞翔;少读禁书的胡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9 朱洪;胡适与韦莲司[N];人民政协报;2002年
10 朱洪;胡适与韦莲司[N];人民政协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国良;输出与输入[D];复旦大学;2003年
2 李小玲;论胡适文学观中的民俗理念[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周玉波;明代民歌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岩;重读胡适[D];山东大学;2005年
5 陈占彪;“五四”一代知识分子观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汤景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D];复旦大学;2008年
7 周璇;胡适、冯友兰、金岳霖的逻辑方法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9年
8 张哲英;清末民国时期语文教育观念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卢毅;“整理国故运动”与中国现代学术转型[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10 邓庆周;外国诗歌译介对中国新诗发生的影响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凌;从“人”的解放看鲁迅与胡适的内在精神联系[D];河北大学;2003年
2 刘恩贤;胡适的中国文学观[D];青岛大学;2004年
3 李霞玲;胡适的科学文化观[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5 唐亚军;胡适人权法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6 谢江平;胡适实用主义在中国的影响[D];贵州师范大学;2002年
7 顾小燕;翻译家胡适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余敏;胡适思想矛盾的表现与解读[D];湘潭大学;2004年
9 胡琴娥;胡适实验主义方法再研究[D];安徽大学;2004年
10 姚莹;论胡适的学术设想与实践[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155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261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