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中华传统文化的海外适应与新生 ——以印尼雅加达华人春节为例

发布时间:2021-07-09 10:13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作为“百节之首”,它承载着人们最美好的希望和祝福。当今世界海外华人已超过5000万,每当春节来临,他们也会和中国人一起共同欢庆。节日是一个民族深刻的记忆,华人在移民的同时也将春节移植到海外,然而目前学术界对印尼雅加达华人春节文化适应的研究却非常有限。本文以印尼雅加达华人春节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华人春节移植与变迁的阐述来论证雅加达华人春节的文化适应过程,进而总结归纳当代雅加达华人春节所表现出的新内涵和功能。论文主要依据田野调查,适当参考历史文献和网络资料,立足于民俗学、人类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结合文化变迁、文化适应、族群认同以及节日狂欢等理论,从“主位”和“客位”双重视角来进行分析和阐述。全文主要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目的和意义,对与本选题相关的前人研究进行梳理,以及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等。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简要对雅加达华人春节的植入语境做出概述。具体来说,主要是对雅加达和雅加达华人这两个关键点进行简要说明,为下文的阐述和分析提供写作背景。第二章主要阐述当代雅加达华人春节现状。首先从两张节日表的对比中得出华人欢度春节...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的缘起、目的与意义
    (二) 相关研究的综述
        1. 关于印尼华人社会与华人文化的研究
        2. 关于海外中华文化传承与变迁的研究
    (三) 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一、历史与现实:雅加达华人春节的植入语境
    (一) 雅加达
        1. 自然环境
        2. 人文环境
    (二) 雅加达华人
        1. 移民简史及现状
        2. 华人社会的三大支柱:华人社团、华文教育和华文报纸
二、审视与深描:当代雅加达华人春节志
    (一) 华人节日体系
    (二) 春节节日内容
        1. 仪式活动
        2. 饮食习俗
        3. 吉祥寓意
        4. 行为禁忌
三、传承与变迁:雅加达华人春节的“本土化”适应
    (一) 外显层面的适应
        1. 民间技艺
        2. 庆贺方式
        3. 传承区域
    (二) 内隐层面的适应
        1. 民间信仰
        2. 春节话语
四、效用与新生:雅加达华人春节的功能整合
    (一) 心灵慰藉与情感平衡
        1. 祭祖与团圆
        2. 日常与狂欢
    (二) 连接纽带与增进认同
        1. 内化群体不同文化分支
        2. 维系与强化文化认同
    (三) 公益慈善与奉献爱心
    (四) 个体生存与繁荣经济
    (五) 民族交流与弘扬文化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印尼华侨与土著的融合——以17~18世纪印尼华侨社会为例[J]. 刘红.  八桂侨刊. 2010(02)
[2]从被动适应到主动融入:印度尼西亚华侨华人社团的历史演进[J]. 丁丽兴.  东南亚纵横. 2009(08)
[3]印尼华人融入当地主流社会的现状、挑战和发展趋势[J]. 温北炎.  东南亚研究. 2008(04)
[4]从《联合早报》看海外华人的文化传承与变异[J]. 颜春龙.  新闻爱好者(理论版). 2008(08)
[5]海外华人民俗文化研究[J]. 沈立新.  八桂侨刊. 2008(01)
[6]从海外角度看传统节日与民族文化认同[J]. 何彬.  文化遗产. 2008(01)
[7]口述记忆中的春节习俗变迁(1949~1989)[J]. 马潇.  民俗研究. 2006(04)
[8]近代东南亚华侨华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J]. 蒋姗姗.  天府新论. 2006(S1)
[9]试论印尼华人文化[J]. 杨启光.  东南亚研究. 2006(04)
[10]传统节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J].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5)

硕士论文
[1]马来西亚华人新年习俗研究[D]. 莫光木.暨南大学 2010
[2]印尼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研究[D]. 徐长恩.暨南大学 2008
[3]试论影响印尼华侨华人的政治与文化因素[D]. 王凯胜.暨南大学 2000



本文编号:32735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2735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8e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