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考工学:历史、逻辑与形态
发布时间:2021-12-31 16:07
中华考工学是具有中国底蕴与中国特色的设计理论体系。但近现代以来,被引进的西方设计学不仅打乱了国学之考工学研究的原有知识框架与方法论,还俨然遮蔽了从《考工记》到《考工典》的中华考工学的学科发展、理论建设与体系创构,更重创了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发展走向及其当代传承。中华考工学的理论历史与发展逻辑是明晰的,它以"考工"为核心概念,以"知识考古学"为方法,以"工匠文化"为体系,以"工匠精神"为信仰,建构与形成了中华特色考工学理论体系。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中国底蕴、中国特色的思想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中华特色设计学的理论体系。提出与阐发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具有重大学术意义与现实价值。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2019,32(04)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言:研究背景
一、被引进的设计学:近现代国学衰微之征候
二、从《考工记》到《考工典》:中华考工学的历史与逻辑
(一)“中华考工”核心概念
(二)“知识考古学”方法
(三)“工匠文化”体系
(四)“工匠精神”信仰
三、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形态及其传承创新
四、发掘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三才图会》设计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中华考工学设计理论体系研究系列[J]. 邹其昌,范雄华. 创意与设计. 2018(06)
[2]简论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对象及其历程[J]. 邹其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1(05)
[3]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J]. 王扬宗. 中国科技史料. 1995(02)
本文编号:3560560
【文章来源】:民族艺术研究. 2019,32(04)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引言:研究背景
一、被引进的设计学:近现代国学衰微之征候
二、从《考工记》到《考工典》:中华考工学的历史与逻辑
(一)“中华考工”核心概念
(二)“知识考古学”方法
(三)“工匠文化”体系
(四)“工匠精神”信仰
三、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形态及其传承创新
四、发掘中华考工学理论体系的当代意义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三才图会》设计理论体系的当代建构——中华考工学设计理论体系研究系列[J]. 邹其昌,范雄华. 创意与设计. 2018(06)
[2]简论中国设计思想史研究的意义、对象及其历程[J]. 邹其昌.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 2011(05)
[3]江南制造局翻译书目新考[J]. 王扬宗. 中国科技史料. 1995(02)
本文编号:3560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560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