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诗六义”学术史研究

发布时间:2021-12-31 18:20
  “六诗”的概念源于先秦,“六义”的概念出现在西汉,一般认为“六诗”就是“六义”。“诗六义”的称呼一直延续至今,其间,对“诗六义”的研究从没有中断过,且争鸣不断。本文通过文献学的方法,对“诗六义”学术史进行研究,揭示各个阶段对“诗六义”的研究状况,理清其学术发展的脉络。全文共分为七个部分。绪论部分:简述20世纪以来,“诗六义”研究的状况,确定本文研究的对象、范围、重点,说明研究的意义与方法。第一章先秦至西汉:“诗六义”萌芽。主要探究先秦至西汉对风、雅、颂、赋、比、兴的研究。先秦典籍提供丰富的“诗六义”资料,像《周易》、《诗经》、《周礼》、《仪礼》、《左传》、《论语》、《孔子诗论》、《孟子》、《荀子》、《庄子》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先贤们,如孔子、荀子等对这些概念的认识,尽管他们论及的概念是粗浅的,但对“诗六义”的理解也是有帮助的,同时对先秦“诗六义”的概念的解读对汉代的影响也是深远的。西汉在先秦研究“六诗”的基础上,提出“六义”的概念,且出现两个重要的研究“诗六义”的作品,一是《诗大序》,二是《毛传》。《诗大序》首次对风、雅、颂作具体的解释,“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 

【文章来源】:华中师范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271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20世纪以来“诗六义”研究现状
    二、研究对象、内容及其意义
    三、研究的重点与方法
第一章 先秦至西汉:“诗六义”研究的萌芽
    第一节 先秦至西汉“诗六义”文献概述
    第二节 季札、孔子等论“诗六义”
        一、季札论风、雅、颂
        二、孔子论“诗六义”
        三、师乙论风、雅、颂
        四、子夏论颂与乐豫论比
        五、荀子论“诗六义”
        六、《礼记》论雅、颂
    第三节 《诗大序》与《毛传》论“诗六义”
        一、《诗大序》论风、雅、颂
        二、《毛传》独标兴体
    小结
第二章 东汉至唐:“诗六义”研究的发展
    第一节 东汉至唐“诗六义”研究文献概述
    第二节 郑众等论“诗六义”
        一、郑众论“诗六义”
        二、王逸论比、兴
        三、刘熙论“诗六义”
    第三节 郑玄论“诗六义”
        一、“诗六义”的特点
        二、“诗六义”影响
    第四节 孔颖达三体三用说
        一、三体三用之说的提出
        二、论“六义”之序
        三、以政教释风、雅、颂
        四、对赋、比、兴的发展
        五、论变风、变雅
    第五节 成伯玙论“诗六义”
        一、三情三用之说的提出
        二、论风、雅、颂
        三、论赋、比、兴
        四、论风、雅、颂之正变
    小结
第三章 宋:“诗六义”研究的高潮
    第一节 宋“诗六义”研究文献概述
    第二节 以政教释“诗六义”(上)
        一、欧阳修论“诗六义”
        二、王安石论“诗六义”
        三、苏辙论风、雅、颂
    第三节 以政教释“诗六义”(下)
        一、张纲论风、雅、颂
        二、林岊论“诗六义”
        三、黄櫄论“诗六义”
        四、王柏论风、雅
    第四节 程颐论诗兼六义
        一、诗兼六义的内容
        二、诗兼六义的意义
        三、诗兼六义存在的问题
    第五节 李樗等论诗兼六义
        一、李樗论“诗六义”
        二、林之奇论“诗六义”
        三、唐仲友论“诗六义”
    第六节 苏轼等论“诗六义”
        一、以文学论赋、比、兴
        二、以声歌论风、雅、颂
        三、以诗体论“诗六义”
        四、以语言风格论风、雅、颂
    第七节 郑樵论“诗六义”
        一、风、雅、颂声调不同
        二、风、雅、颂语言风格不同
        三、论兴
    第八节 王安石等论大、小雅
        一、王安石认为雅表意有大小
        二、苏辙认为雅内容有大小
        三、范处义认为所用有大小
    第九节 朱熹论三经三维说
        一、三经三纬
        二、论风、雅、颂
        三、论赋、比、兴
        四、影响
    第十节 宋人论风、雅、颂之正变
        一、风、雅有正变
        二、风、雅无正变
    小结
第四章 元、明:“诗六义”研究的缓慢发展
    第一节 元、明“诗六义”研究文献概述
    第二节 对朱子“诗六义”的传承
        一、梁益论“诗六义”
        二、刘瑾论“诗六义”
        三、梁寅论“诗六义”
        四、刘玉汝论“诗六义”
        五、姚舜牧论“诗六义”
    第三节 以声音释风、雅、颂
        一、吴澄论风、雅、颂
        二、朱倬论风、雅、颂
        三、朱载堉论风、雅、颂
        四、顾起元论风、雅、颂
    第四节 以政教释“诗六义”
        一、傅若金论风、雅、颂
        二、何楷论风、雅、颂
        三、朱谋(?)论比、兴
    第五节 兼用汉宋之学
        一、季本论“诗六义”
        二、杨慎论雅
        三、李先芳论风、雅、颂
        四、曹学佺论风、雅、颂
    第六节 章潢论“诗六义”
        一、论风、雅、颂
        二、论赋、比、兴
    第七节 郝敬论赋、比、兴
        一、赋、比、兴的含义
        二、赋、比、兴联系密切
        三、比有不同的形式
    第八节 朱朝瑛论赋、比、兴
        一、用诗有赋、比、兴
        二、用诗有赋、比、兴的意义
    小结
第五章 清及近代:“诗六义”研究的总结与剖析
    第一节 清及近代“诗六义”研究文献概述
    第二节 对以政教释“诗六义”的总结(清)
        一、陈启源论“诗六义”
        二、严虞惇论赋、比、兴
        三、方苞论“诗六义”
        四、胡承珙论风、雅、颂
        五、陈沆论比、兴
    第三节 对以政教释“诗六义”的总结(近代)
        一、迮鹤寿论风、雅、颂
        二、马瑞辰论风、雅、颂
        三、陈奂论赋、比、兴
        四、魏源论比、兴
    第四节 对以声歌释风、雅、颂的总结
        一、顾炎武论南、豳、雅、颂
        二、毛奇龄论风、雅、颂
        三、黄中松论风、雅、颂
        四、顾镇论风、雅、颂
    第五节 对以诗体释“诗六义”的总结
        一、朱鹤龄论赋
        二、崔述论风、雅、颂
        三、阮元论颂
        四、皮锡瑞论赋、比、兴
        五、章炳麟论“诗六义”
    第六节 对以文学释赋、比、兴的总结
        一、王夫之论比、兴
        二、顾镇论兴
        三、方玉润论赋、比、兴
    第七节 “诗六义”新探
        一、惠周惕论赋、比、兴
        二、惠士奇论风、雅、颂
        三、戴震论赋、比、兴
        四、焦循论比、兴
    第八节 姚际恒赋、比、兴新论
        一、兴分两类
        二、比而赋
        三、解诗要区分三体
        四、对旧说的质疑
    第九节 清人对风、雅、颂的再认识
        一、大、小雅的标准
        二、风、雅正变的有无
    小结
结语 “诗六义”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论“兴”义的演变及其思维特点[J]. 惠嘉,户晓辉.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04)
[2]“礼仪”与“兴象”——兼论“比”“兴”差异[J]. 王秀臣.  文学评论. 2011(04)
[3]汉赋源于《诗》赋体之辨考[J]. 陈元胜.  学术研究. 2011(05)
[4]“比兴”辨略[J]. 杨满仁.  文艺评论. 2011(04)
[5]元代《诗经》学发覆[J]. 曹继华.  文艺评论. 2011(02)
[6]风雅颂分类依据之我见[J]. 刘生良.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1)
[7]从思维模式与认知范型看《诗经》比兴的本质[J]. 张艳萍.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2010(06)
[8]《七十家赋钞》与张惠言的比兴视野[J]. 陈曙雯.  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06)
[9]论孔颖达对儒家诗学的演绎[J]. 乔东义.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5)
[10]“诗六义”排列顺序之探因[J]. 蔡庸礼.  黄石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2)

博士论文
[1]朱熹《诗经》解释学研究[D]. 郝永.浙江大学 2008
[2]明代经学的发展[D]. 郭素红.山东大学 2008
[3]清代吴派学术研究[D]. 王应宪.华东师范大学 2007
[4]论《毛诗正义》的学术成就[D]. 张立兵.扬州大学 2007
[5]宋代《诗经》学专题研究[D]. 李冬梅.四川大学 2007
[6]元代诗学研究[D]. 云国霞.四川大学 2007
[7]清代《诗经》学研究[D]. 何海燕.华中师范大学 2005
[8]朱熹《诗集传》文献学研究[D]. 包丽虹.浙江大学 2004
[9]皎然《诗式》研究[D]. 许连军.上海师范大学 2004
[10]先秦乐政与乐教研究[D]. 张国安.扬州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中国古典美学“兴”范畴研究[D]. 张玉婷.山东师范大学 2011
[2]论殷璠的“兴象”说[D]. 刘春红.河南大学 2010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经》解读[D]. 李梦境.华中师范大学 2010
[4]李东阳文学理论研究[D]. 马亚芳.厦门大学 2009
[5]《二十四诗品》论诗方法研究[D]. 胡远远.新疆大学 2008
[6]《诗经·商颂》创作年代考述[D]. 刘波.首都师范大学 2008
[7]《诗经新义》研究[D]. 张洁.山西大学 2007
[8]《诗经》比兴研究[D]. 陈英姿.华中师范大学 2007
[9]试论谢榛对严羽诗论的继承和开拓[D]. 吕君丽.安徽师范大学 2007
[10]王昌龄的诗论及其创作实践[D]. 索祖翠.福建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074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56074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ee6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