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国学论文 >

浙江书院现状调查及景观营造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6 00:00

  本文关键词:浙江书院现状调查及景观营造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书院从唐代诞生起,逐渐成为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教育机构,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浙江是中国的书院大省,在清代全盛时期有多达700多座书院,而现存的仅30余座。随着教育形式的更替,传统书院的教育功能已非主流,但书院对于研究国学、“浙学”仍具重要价值,而浙江书院注重建筑与山水环境的关系、园林形式与文化的结合,更是富有研究价值的课题。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浙江书院历代发展以及留存现状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并对留存书院进行分类,选取典型书院进行景观营造手法分析,并对浙江书院未来发展提出建议。主要研究结果及建议如下:(1)浙江书院的历史演绎。重点梳理从唐代到清代的浙江书院变迁,有史料记载的各朝新建书院数量为唐代5座,宋代156座,元代49座,明代199座,清代395座。另据可查证资料,统计出能确定建造地点的浙江书院共计672座,其中浙北172座,浙东265座,浙西123座,浙南112座。结合浙江各地经济文化水平,认为影响书院发展的主要因素为自然禀赋、政治环境、经济条件、教育背景、学术思想以及宗教发展。(2)浙江留存书院现状分析。根据文献资料及实地走访,对现今留存的浙江书院30余座(其中浙北9座、浙东8座、浙西8座、浙南6座)进行分析,根据目前书院留存现状境遇,提出将其分为大型景区型、小型景点型、依附城市型、散落乡野型四种类型。(3)当代浙江书院景观环境研究。以每种类型的两到三座代表性书院进行分析,并以万松书院作为典型案例展开研究,对其进行实地调查测绘,收集基本数据,整理归纳成表及绘制成图,深入研究,分析其文化背景、总体布局、建筑与外环境的关系以及意境的营造,籍以总结归纳浙江书院景观营造特点。(4)浙江书院景观营造手法及地域特色探讨。根据实测与分析,提出浙江书院景观营造的六个造景特色,即基址选择因地制宜、空间布局礼乐相成、建筑配置强调功能、建筑环境种类丰富、环境营造注重意境、植物造景别具特色等。并进一步将浙江书院与湖南、巴蜀、关中、皖南等省外书院进行横向比较,总结出浙江书院具有中国书院一般特点的基础上,又被建筑风格、植物种类赋予浙江地域特色。(5)浙江书院发展及保护意见。提出书院在当代具有历史、文化、景观三大价值,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型景区型书院全面发展、小型景点型书院强调景观价值、依附城市型书院凸显教育价值、散落乡野型书院注重保护等建议。
【关键词】:浙江书院 历史演绎 书院园林 营造手法 地域特色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244;TU984.14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1 绪言13-24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13-14
  • 1.1.1 研究背景13
  •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13-14
  • 1.2 相关概念阐释14-16
  • 1.2.1 书院14-15
  • 1.2.2 书院园林15-16
  • 1.3 相关研究综述16-21
  • 1.3.1 书院历史文化概况研究16-18
  • 1.3.2 书院建筑研究概况18-19
  • 1.3.3 书院园林研究概况19-20
  • 1.3.4 万松书院研究概况20-21
  • 1.3.5 小结21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21-24
  • 1.4.1 研究内容21-22
  • 1.4.2 研究方法22-24
  • 2 浙江书院的历史演绎及分析24-36
  • 2.1 浙江省概貌24-29
  • 2.1.1 地理历史24-25
  • 2.1.2 文化概述25-27
  • 2.1.3 文化区划分及概况27-29
  • 2.2 浙江书院的历代演绎29-33
  • 2.2.1 发展概述29
  • 2.2.2 历代浙江各地书院数量统计29-30
  • 2.2.3 浙江书院办学性质分析30-31
  • 2.2.4 浙江书院历史演替分析31-33
  • 2.3 影响浙江书院发展的因素分析33-36
  • 2.3.1 自然禀赋——奠定书院价值33-34
  • 2.3.2 政治环境——影响书院建设34
  • 2.3.3 经济条件——保障书院发展34
  • 2.3.4 教育背景——刺激书院繁荣34
  • 2.3.5 学术思想——决定书院兴盛34-35
  • 2.3.6 宗教发展——提升书院文化35-36
  • 3 浙江留存书院现状研究36-46
  • 3.1 当代留存书院的现状及分布36
  • 3.2 当代留存书院的类型36-46
  • 3.2.1 分类标准36-37
  • 3.2.2 大型景区型书院37
  • 3.2.3 小型景点型书院37-38
  • 3.2.4 依附城市型书院38-39
  • 3.2.5 散落乡野型书院39-40
  • 3.2.6 当代书院分类一览40-46
  • 4 四大类书院景观环境研究46-98
  • 4.1 大型景区型书院46-58
  • 4.1.1 金庸书院46-58
  • 4.1.2 万松书院58
  • 4.2 小型景点型书院58-74
  • 4.2.1 五峰书院59-67
  • 4.2.2 敬一书院67-74
  • 4.3 依附城市型书院74-91
  • 4.3.1 蕺山书院74-80
  • 4.3.2 甬上证人书院80-86
  • 4.3.3 龙山书院(中天阁)86-91
  • 4.4 散落乡野型书院91-98
  • 4.4.1 鹿田书院91-93
  • 4.4.2 石洞书院93-95
  • 4.4.3 瀛山书院95-98
  • 5 典型案例——万松书院景观营造分析98-127
  • 5.1 现状及文化背景98-101
  • 5.1.1 万松书院概况98
  • 5.1.2 地理区位优势98-99
  • 5.1.3 文化背景99-101
  • 5.1.4 新时期的建设101
  • 5.2 总体空间布局101-111
  • 5.2.1 平面布局101-104
  • 5.2.2 竖向布局104-106
  • 5.2.3 空间序列的组织106-111
  • 5.3 建筑空间营造111-120
  • 5.3.1 主要建筑及小品111-112
  • 5.3.2 建筑风格探寻112-113
  • 5.3.3 建筑外部空间营造113-120
  • 5.4 文化内涵的表现120-124
  • 5.4.1 空间格局奠定基础120
  • 5.4.2 楹联牌匾画龙点睛120-123
  • 5.4.3 植物景观烘托氛围123-124
  • 5.5 存在问题及建议124-127
  • 5.5.1 局部植物有失妥当124-125
  • 5.5.2 石林景观不得彰显125
  • 5.5.3 “梁祝”景点稍显牵强125-127
  • 6 浙江书院景观特色营造127-140
  • 6.1 景观营造手法127-137
  • 6.1.1 基址选择尽得山水127-129
  • 6.1.2 空间布局礼乐相成129-132
  • 6.1.3 建筑配置强调功能132-133
  • 6.1.4 建筑环境种类丰富133-136
  • 6.1.5 环境营造注重意境136-137
  • 6.1.6 植物造景别具特色137
  • 6.2 浙江书院特色探讨137-140
  • 6.2.1 与外省书院比较137-139
  • 6.2.2 浙江书院景观特色139-140
  • 7 结语与展望140-145
  • 7.1 浙江书院当代价值思考140-142
  • 7.1.1 教育形式——书院的历史价值140
  • 7.1.2 学术思想——书院的文化价值140-141
  • 7.1.3 书院园林——书院的景观价值141-142
  • 7.2 浙江书院发展建议142-145
  • 7.2.1 大型景区型书院塑造精品,全面发展142-143
  • 7.2.2 小型景点型书院注重维护,强调景观143
  • 7.2.3 依附城市型书院增加功能,教育为先143
  • 7.2.4 散落乡野型书院恢复保护,传承特色143-145
  • 参考文献145-149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14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万书元;;中国书院建筑的语义结构与纪念性特征[J];华中建筑;2006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龚剑锋;杨飞;;宋代浙江书院略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方彦寿;;朱子学与闽北书院考述[A];中华文化与地域文化研究——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20年论文选集[第三卷][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薛林荣;从曲江书院到原泉书院[N];天水日报;2005年

2 孙业旺;济宁书院历史:逾50所孔子开先河[N];济宁日报;2014年

3 李广生 刘建岱;刻印典籍 利在千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

4 本报记者 王蕾;唤醒古书院复兴“海滨邹鲁”[N];泉州晚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刘晓U,

本文编号:3691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guoxuejiaoyulunwen/3691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19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