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语文教育理想与现实的平衡点
发布时间:2015-03-23 12:34
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 余志明
这让我想起了公元前四世纪希腊哲学家狄奥真尼斯的一个故事。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他打着灯笼在城里四处走动,不停张望,似乎丢了什么东西。当有人前来询问他要找什么东西时,他说:“在光天化日之下,即使打着灯笼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人。”当人们纷纷指向自己时,他拿起一根树枝驱赶人群,并喊着:“我要找的是真正的人。”那么,我们要寻找的真正语文是什么样的呢?
《义务教育的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这样描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从课标的阐述中我们知道,理想的语文教育应是工具性、实践性、人文性、创新性融为一体的一门课程。由此展开的语文教育应是以人为本的、鲜活生动的、多姿多彩的。然而,当下的语文教学给我们展示的更多的是思品教育、教师传授技能技巧的教学、师生合作表演的课堂、应付考试的课堂。面对如此现状,在现有教育体制的前提下,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语文教育的理想与现实之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实现真正的语文教学。
平衡点一:降低目标,提高能力
语文课标对语文教育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阐述得非常清楚,但是很多老师出于对本学科的偏爱,努力想把学生培养成语文学科的专业人士。殊不知,作为基础教育的语文注重培养的是学生的素养,而不是文学家、语言学专家。人为的拔高教学目标,会导致负重前行的局面。
以作文教学为例,现在的作文教学定位大概有几种类型:一是作家参照定位,即用作家创作的规律、作品的特点来衡量中学生的写作;二是竞赛参照定位;三是满分作文参照定位。作文定位的拔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写作中出现大话空话和矫情现象,使教师对作文教学失去自信,教学时无从下手。而这严重扰乱了中学作文教学的方向。
笔者以为,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应该是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训练学生掌握常见文体的写作,让学生能够写好平常文章,写作时切合要求,文从字顺,言之有物,形式准确。这样的定位,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达到的,也是大多数老师能够有所作为的。定位准确了,语文教学才能轻装上阵,出现春风拂面的和谐局面。
平衡点二:调整顺序,设定梯度
现行语文教材编写梯度不够明显,这与体例的编写有很大关系。现行教材大多采用“主题单元”框架结构,以主题牵动整个课程教学计划。比如,苏教版八年级下册有“咏物抒怀”“道德修养”“事理说明”“小说之林”“人生体验”“精彩演讲”6个单元,每个单元的5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各单元之间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以顾全。主题与主题之间、课文与课文之间,没有了科学的体系和序列,一篇文章可在初一教,也可在高一教,如《再别康桥》一文教学的随意性就比较大。
在使用教材时,我们大可不必死板地按照现有教材的体例和顺序进行教学,参考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完全可以对现有教材做必要的调整,比如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等。再比如这两周的课重点是讲解和练习“浏览”,下两周我们可以重点进行“朗读”;这个单元侧重学习描写,下个单元重点学习议论,等等,以语文的“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而课文就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载体。
平衡点三:大胆取舍,加强阅读
审视语文教材,有些文章完全是为了迎合单元的主题需要而设定,其示范的价值不高。以苏教版八年级下册为例,教学第二单元时教师选教《敬业和乐业》《陋室铭》即可,其他3篇可让学生自读;教学第三单元时可选教《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短文两篇》〈古文〉,学生自读其余3篇即可;教学第六单元时详细讲解课文《在莫泊桑葬礼上的演说》,让学生理解演讲词的有关知识,其他的文章都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如果我们再精简一下教学,去粗存精,节省下来的时间就很多了。用余下的时间我们可以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做综合性研究。
语文课标提出: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给学生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这与应试并不冲突,学生的阅读量增加了,阅读能力就提高了,应试能力同样也会提高的。南通海门东洲中学百合班的俞玉萍老师说,在她的教育生涯里有三样东西必不可少,那就是:源于对孩子潜力无限信任的梦想之旅,源于对孩子发展无限信任的阅读之旅,源于对孩子幸福无限憧憬的生活之旅。“梦想、阅读、生活”是百合班生活永远的主旋律。她的学生初中3年除了学习课文,基本都是自主阅读,学生们阅读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名人传记、小说……学生平时不做题,而是把做题的时间用来阅读经典,每个学生在3年里做了几十万字的读书笔记。
实际上,我们不应把教学限制在应试教育里。新生派名师代表人物郭初阳说,对于每一个教师来说,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学养,做一些有创造性的工作,建设属于自己的教学文本,这才是最有意义的,而不必有这样那样的限制,有这样那样的担心,缩手缩脚,然后把自己完全封闭起来。郭初阳现在办“越读馆”语文课程,教材全部是自选,选择教材的标准是“有趣、有料、有种”。有趣就是教材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和心智;有料就是教材要有新鲜的视域,或悠久的经典,含有丰富的信息量,让学生感到惊奇;有种就是帮助培养现代公民的判断力、同情心、正义感和参与热情。
平衡点四:不拘格式,适合就好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可能完全颠覆传统语文教学,但对有弊端的语文教学要有所突破,以期实现理想的语文教育。笔者认为,理想的语文课堂应具有如下特征。
1.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书声朗朗,议论纷纷”的课堂。语文课标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这里的朗读是指在理解文本内容基础上的自然地感情朗读;这里的议论是指让学生自由阐述自己的见解。缺少了朗读,就缺少了涵泳;缺少了真讨论,就缺少了参与的热情。例如,教学诗文,教师一定要少讲,甚至不讲,放手给学生自己去朗读、理解、体会。比如《再别康桥》《乡愁》这样的诗文,教师过多的讲解就破坏了诗歌的意境。有时老师要敢于放手,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摇头晃脑地读、静心默想地读,让他们面红耳赤地辩、独树个性地说。
2.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简约如水,干净清爽”的课堂。语文课堂教学会有许多矛盾,处理这些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辩证法。教学知加不知减,必然导致课堂教学的失败。柳宗元的寓言《蝜蝂传》写的是一种小虫子看到什么都要背在背上,最后活活被压死了。原意是讽刺那些贪婪的人。其实,对我们的教学也有警示意义。事实上,很多不成功的课就是被多余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压死的,备课时觉得什么内容都好,什么内容都想教给学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消化能力。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学会做减法,大胆减掉不必要的教学环节。笔者很欣赏余映潮老师提出的长文短教,语文教学要简约、干净。
3.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条理清晰,一线贯之”的课堂。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问答式教学法占有很大的比重。实际上,一节课设计一到两个主问题,并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才最清晰最活泼最有效。比如,一位老师在设计《皇帝的新装》一课时,就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请学生给这篇童话加个副标题,通过添加副标题的形式直接领会人物形象;二是请学生用一个字概括这篇童话的故事情节,或者说这个故事是围绕哪一个字展开的。这节课就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完成了。两个问题引起了整个课堂教学,生出万般精彩,这才是真正的提问。再如,在设计《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们可以用三个主问题引领教学:①请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口头创编“门庭若市”成语故事;②自选内容,用比较的方法,编写课文“词义辨析”卡片;③在这篇课文中,有哪几个关键字词既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又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三个问题,三次深入的研读活动,三次课中交流,层次清晰,学生活动充分。尤其是第三个话题,学生需要在对课文内容进行从头到尾的评析的基础上,才能发表自己的见解。
4.理想的语文课堂应是“开放多元,多姿多彩”的课堂。时代在进步,语文课堂教学不能一成不变,我们需要根据课型来改变教学的模式。比如教学作文课,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到野外去观察、去采风;教学专题课,我们可以放手不教,让学生去查找资料,进行比对、探究,从而得出结论;双休日让学生观看电视节目《子午书简》《丹韵词音》,同时整合课文中某一类主题设计一个专题,如“谁的泪在飞——我读李清照的《武陵春》”“浪花淘不尽英雄——我读《龟虽寿》和《观沧海》”“天涯游子思乡泪——《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赏读”“走进刘禹锡”等,让学生查阅资料进行研究,甚至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做到教学相长。
作者简介:余志明,,江苏省语文特级教师,江苏师范大学硕士生兼职导师,江苏省语文教育学会理事会成员,现任教于江苏省无锡市太湖格致中学,近5年来,在《语文教学通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学之友》《语文天地》《中学语文》《作文教学通讯》《江苏教育》等多家教育教学杂志发表论文60多篇,其中有6篇被人大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
本文编号:186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