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找准切入点 培养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发布时间:2015-03-23 11:09

——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教材为例

钦州市钦北区教育科学研究室   邱平华
 

按:教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是教材的实施者,也是研究者和开发者。因此,广大教师要依据新课标的要求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走进教材、钻研教材、拓展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把教材用好、用活,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找准切入点 培养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课题组成员一起探论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2011年,修订版《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认为语文课程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是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关于如何进行语言运用,华东师大教授巢宗祺指出:从语言现象入手,品味、咀嚼、探索文本的意蕴,要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力求讲深讲透,而是在懂的基础上学会运用和掌握,下工夫让学生积累语言,进一步领悟,学会运用和驾驭。笔者以苏教版语文教材六年级下册为例,谈谈如何从教材中找到语言训练的切入点,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课例1:《天游峰的扫路人》——设置语言练习
      教学课文《天游峰的扫路人》,在读通读顺课文、理清文章层次的基础上,应重点进行以下训练:
      1.找出描写天游峰的相关语段,通过看图、朗读、想象等方式,体会天游峰的险峻,为理解老人坚韧、乐观的品质作好铺垫。尤其要注意引导学生发现文中采用的写作方法:如打比方、列数据,侧面烘托等,让学生也用上这些方法描写一处景物,学以致用。
      2对描写扫路老人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进行赏析,体会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描写达到表现人物品质的目的。
      3.挖掘教材中的语言训练因素,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运用训练。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应该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教学这一课,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关于字音,可以从“不禁瘦削 游兴未尽 褪色 我们俩”等词语入手;关于叠词的积累,可以让学生仿写下面的词语,如AABB式:飘飘悠悠  轻轻松松;ABCC式:气喘吁吁;AABC式:炯炯有神;ABB式:扑棱棱;关于词语搭配,可让学生进行填空练习:淡淡的(   );清爽的(   );开朗的(   );精瘦的(   ),等等。关于句子的练习,如“我能舍得走吗?”“茶,很热,很香,仿佛一股暖流,很快沟通了我们俩的心灵。”这样的句子应该被我们所发现,所利用。这样,教学了这一课,学生自然会从语文基础知识的各个层面都得训练和提高。
      课例二:《莫泊桑拜师》——关注“怎么写”
      围绕莫泊桑三次登门求教的经过,抓住每一次登门时师徒二人的对话,尤其是每次福楼拜指导时所说的句子,先提炼出主旨,再反复品读,从中体会福楼拜是个怎样的老师(直言不讳、循循善诱、耐心细致),也可以从每次莫泊桑登门求教时所做的准备和所说话语去体会莫泊桑是个怎样的学生(急切想进步、勤学苦练、虚心好学)。
      在教学这一课中,应重点引导学生关注“怎么写”,因为“这样写”和“那样写”表达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如“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这个句子,可以写成“‘这个问题很简单,’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和“‘这个问题很简单,是你的功夫还不到家。’福楼拜直截了当地说。”这两种形式。很明显,句子中的提示语在哪个位置都可以,但表达的效果却大不一样:第一种,把提示语放在前面,读时必须先读提示语,就没有了“直截了当”的感觉,显得拖泥带水;第二种,把提示语放在中间,会让人产生一种说话不连贯的错觉;第三种,先直接写福楼拜说的话,再写提示语,则有一种“先声夺人”的效果,后面的提示语也起了补充说明的作用。课文用的是第三种而不是其他两种,为的是更好地表现出福楼拜对莫泊桑的热情指导。
      课例三:《半截蜡烛》——明确课时目标
      教学《半截蜡烛》第一课时,可以把教学目标定为:读通读顺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课文第一段,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让学生用不同句式表达相同的内容,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所以允许每一段可以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教学第二课时,把教学目标确定为:抓住人物神态动作的相关词句,揣摩人物的内心。这一环节主要是“理解”和“运用”,先让学生用一个词总结出第二段带给我们的感觉是“危险、紧张、悬”,然后通过让学生找出“闯”“拿”“点燃”“放到”等词,体会课文用词的准确和精当。再引出“这样危险的情况,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和“面对危险,一家人是怎么应对的?”这些问题,让学生找出文段中描写人物神态、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最后通过说说“学了课文,最感动你的是什么?”和练笔“写给××”(让学生选择本课时中认识的几个人物,结合当时的情境,给其中一个写信),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第三课中,应该把学生各个方面的兴致尽可能地最大化,达到这一目的的手段往往是“迁移发散”。教学这一课,我们可以这样做:先让学生谈谈“在二战期间,各个国家都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可以跟大家分享吗?(之前可以让学生查找资料。如苏联、南斯拉夫……)”,再引导学生说说“中国人民同样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可以举些例子吗?”和“课文中同样的感动你还在哪里看到过?”从而达到言语训练的目的。

找准切入点 培养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邱平华老师在上课。
 

 

巧抓言语训练点

钦州师范附属小学   梁秀艳
 

      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在教学当中,通过对语言文字实实在在的听、说、读、写等具体操作逐步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充分钻研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挖掘教材中的训练因素,精心预设,从而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抓住课文留白,通过合理补白训练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叶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课文中有时在人物心里独白处留下空白,有时会在故事结尾处设下悬念,有时又省略了人物对话……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的内容,是激发学生思维碰撞的训练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以教材为凭借,抓住这些留白处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扩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13课《在大海中永生》的第二自然段里有一句话: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文中对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后的情景没有进行细致的描绘,然而,鲜花的美正是衬托伟人人格的美、精神的美。鲜花越多、越美,更充分地表达了人民对伟人的尊敬以及对伟人离去的深切怀念之情。在教学中可先描绘情景:同学们,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波澜壮阔的大海,此时海面上呈现出了一个什么样的情景呢?请展开你的想象,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____的大海,顿时,海面上___________   。
      有的学生说:“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波涛汹涌、无边无垠的大海,顿时,海面上已成了花的海洋,朵朵鲜花竞相开放,芳香扑鼻。”有的学生说:“飞机在高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水天一色的大海,顿时,海面上已成了一个鲜花满地,采蝶纷飞的大花园。”学生在此说话练习中经历了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受到了情感的熏陶,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和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抓住教材生长点,巧妙练习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巧抓关键词,是积累词汇的生成点。在教学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一课时,当学生读到“咔嚓”这个词时,可追问“咔嚓”是什么声音?你还知道哪些象声词?随着学生的回答,选择“咔嚓、哗啦啦、叽里呱啦”这三种形式的象声词,生发出三种形式的象声词练习,这一设计,帮助学生积累了词汇,感受到象声词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以致用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2.巧抓语言背后的灵动、丰富与深刻,是训练语言能力的生长点。语文课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是对学生培养语文素养的好素材。比如《艾滋病小斗士》的第5自然段就充分地体现了恩科西与病魔进行顽强抗争的坚强意志,是彰显人物精神力量的语段。引导学生品读感悟时,要根据此段显现出的人物精神巧设练习。当学生读完这个自然段时,可请学生用下面的句式说一说:
     恩科西你真____ 啊!也许是_______,也许是________,你都有可能死去。可你得知病情后,不是________,而是___________。
      有的学生说:“恩科西,你真不愧是艾滋病小斗士啊!也许是早晨,也许是中午,你都有可能死去。可你得知病情后,不是整天愁眉苦脸,唉声叹气,而是像没有病一样,在学校和同学一起读书,一起游戏。”有的学生说:“恩科西,你真勇敢、真坚强,也许是早晨,也许是傍晚,你都有可能死去。可你得知病情后,不是对生活失去信心,而是每次放学回家就读书、写字,每到星期六,,你就跟养母一起上街买菜,坦然地面对生活。”
      引导学生参与说话练习,想象恩科西坦然面对生活的情景,感悟恩科西的乐观、自信、坚强,拓展学生的思维,训练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要求教师深入学习理解新课标新的理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训练因素,让学生参与到有效的语言训练过程中,实实在在的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找准切入点 培养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老师们在讨论如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阅读教学中训练学生的说写能力

钦州师范附属小学  莫文云
 

      “口语交际”作为新课程内容的主要内容之一,已经成为训练学生口语表达及与人交往能力的重要依托。但笔者认为,培训和提高小学生的说写能力,不能只靠教材上仅有的几次“口语交际”训练。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其实,阅读教材中有很多可以挖掘和利用的口语训练因素,我们可以在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机地进行口语训练。
      一、引导学生作补白联想练说练写
      教材里的文章从篇章结构上说,增之多余,简之不当,但从教材里较为简略的段落内容中,却可以创设出许多可以作为训练学生思维及口语表达的契机。教学自读课文《我家还缺啥》第一自然段“爸爸买了电冰箱,小小的渔村轰动了”,提示学生想象当时的场面:村民们挤到“我”家在看“希罕”时,会说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村民们会问是什么?怎么用?”有的说:“会问多少钱一台。”由此进一步引导:“这些村民在说这些话时会有怎样的动作、神态?会用怎样的语气?”并请几位同学扮演村民以及乐呵呵接待村民的“爸爸”。同学们用自己设计的语言、神态、动作把第一自然段没有详细写出的内容细致地表现出来,再现了当时村民围观“看稀罕”的场面,扩展了学生的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与他人对话时应有的语气和礼貌,加深理解了本段生词“希罕”“赞不绝口”。课后要求学生们把这些通过充实联想而扩展出来的内容记录下来,使他们体验到“我也能改写教材了”的喜悦。
      二、引导学生改变顺序练说练写
      写景状物的顺序多种多样,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改变这类文章的叙述顺序,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景、物,努力做到“比课文更好”。教学《南京长江大桥》时,可引导学生:“如果你就是那位已经参观过南京长江大桥的‘ 我’,可以用不同的顺序给同学介绍吗?”学生们随即踊跃上台指着挂图以不同的顺序起来:有的学生先介绍大桥的结构,整体给人的印象;有的学生则先介绍桥面上的设施(工农兵塑像、桥头堡、玉兰花灯柱),然后“带同学走下江岸”,观赏“九个巨大的桥墩稳稳地托住桥身”的壮丽景象;有的学生则甩开课本中的语句,把“万里碧空飘着朵朵白云”说成“瓦蓝瓦蓝的天空点缀着几朵白云”;把“一对对玉兰花灯柱像等候检阅的队伍”说成“你看公路两旁的玉兰花灯柱多像守卫大桥的士兵,昂首挺胸,多么自豪。”等等,表现了出学生对课文多角度的理解、灵活的变通和对大桥的喜爱,说明学生的语言表达的潜力是可以不断挖掘和锻炼提高的。课后要求学生把改变了观察角度和叙述顺序改写成文,在说的基础上练习写作。
      三、启发学生做类似联想练说练写
      我们的教材中很多课文记叙的事情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生动平实。教师要用心钻研,利用文章中的事件激发学生类似的联想,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课文《蜜蜂》讲述的是昆虫学家法布尔为了验证蜜蜂是不是有辨别方向的能力做了一个实验,为了给实验的蜜蜂做上记号,法布尔被蜜蜂扎了好多处伤。在我的引导下,学生纷纷谈起自己曾经因为各种原因而被虫、蛇、小家畜弄伤的经历。我则着重引导他们说清楚自己是对什么动物的什么方面产生兴趣?为了弄清什么问题而做的什么实验?最后疑问顺利解决了吗?或者遭受了怎样的失败?事后你是怎么想的?在课文情节的启发及我的指导下,学生们把自己类似的经历说得引人入胜,同学们也听得津津有味。随后布置小练笔“一次和___之间的经历”,让学生把自己的故事写下来,提高学生说与写的能力。
      通过这些说写结合的训练,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以说促写,还培养了学生写作的创新精神。

找准切入点 培养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莫文云老师上课。
 

适当补充教材  拓宽语文教学空间

钦州师范附属小学   梁春虹

     

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不再适合当前的教学活动。课标强调:“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因此,教师教学语文要努力开发各种语文课程资源,树立基于教材而又超越教材,立足于学科而又超越学科,着眼于课堂而又超越课堂的语文教学观。具体地说,教师应该在深刻钻研课程标准、深入把握教材的基础上,不拘泥于教材,而是结合本班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现有经验、思维方式等状况对教材不断充实、创新,适当地增删,整合教材内容。
      一、补充有助于理解课文的材料
       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这就告诉我们,教学不能仅仅是“教教材”,还应该“用教材去教”。如《负荆请罪》是一个两幕剧。第一幕讲述了蔺相如解释自己不与廉颇计较的原因,第二幕讲的是廉颇“负荆请罪”。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廉颇为何请罪,他有什么罪?这需要我们从第一幕话剧中寻找答案。为了更好地把握廉颇请罪的背景,很有必要在课前让学生了解“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因此我紧抓住了这一点请学生查阅“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两个故事中人物的资料,把认为有价值的内容补充到人物介绍里,让人物资源更为丰富。后来,对该小话剧的表演时学生对人物的性格、精神拿捏得很到位,特别对廉颇当时的表现作了仔细揣摩:廉颇从原先的傲慢转为真诚道歉,动作、表情、愧疚的神态都把握比较到位。
      二、补充有助于情感升华的材料
      有些课文的理解,只是对课文内容地引导分析远远不够。比如《钱学森》这篇文章,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钱学森是冯·卡门教授最得意的学生和最得力的助手”,我引导学生理解“得意”和“得力”这两个词。“什么样的学生才是老师得意的学生?钱学森为什么会成为老师得意的学生?他是怎么做的?你们怎么做才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呢?通过拓展延伸,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钱学森艰难归国之路,课文寥寥数语,学生感触不深,于是我给他们补充故事《钱学森宁死也要回国》,理解钱学森回国的执着。旨在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心。为了使钱学森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我引入了他取得的一些成就,以及人们对他的评价。如出示2007年感动中国给钱学森的颁奖词: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这份颁奖辞恰如其分地评价了钱学森,适时、适度地引入材料深化了学生对钱学森的认识。
      三、补充有助于拓展延伸的语言材料
      现在越来越多的课在关注材料补充对于文本理解的重要意义,但什么样的材料补充才是必要的呢?除了上面两种形式,我们还可以在课文理解结束补充适当的材料,提升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学完《钱学森》,让学生把课文当作参考资料之一,通过上网、请教别人等方式,查阅大量有关钱学森的资料,进行收集、加工,学生写出了《伟大的导弹之父》《杰出的科学家——钱学森》《钱学森的贡献》《钱学森语录》等文,就这样,一个多维立体的钱学森形象出现在我们面前。
      可见,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认知规律的需要,合理、适时、适度地引入补充资料,从不同层次、视角、方位引入新鲜的课外阅读内容,并把所补充的材料与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生活经验整合起来,恰到好处地重组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拓宽语文教学的空间,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形成语文能力。

找准切入点 培养和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梁春虹老师上课。



本文编号:186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186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c2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