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差别行为与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关系:自尊及归因方式的作用
【图文】:
别行为通过自尊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过程中还受到学生失败能力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越倾向于失败能力归因的学生受到的影响越大。2.3 研究假设假设 1:高低不同学习倦怠程度的学生均对教师差别行为存在显著的消极内隐态度。假设 2:学习倦怠程度与是否班干两因素对教师差别行为内隐效应 D 分数的影响中交互作用显著。假设 3:教师差别行为(机会特权和情感支持维度)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倦怠。假设 4:在教师差别行为(机会特权和情感支持维度)对学生学习倦怠的影响中学生自尊起到了中介作用。假设 5:在机会特权维度,教师差别行为通过自尊影响学生学习倦怠的过程中还受到学生成功努力归因方式的调节作用,越倾向于成功努力归因的学生受到影响越小,如图 2-1 所示。
图 2-2 情感支持维度以失败能力归因作调节的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2.4 研究意义2.4.1 理论意义首先,本研究考察了教师差别行为与学习倦怠的关系,并探讨了自尊、归因方式的间接作用,是对以往教师期望理论研究范围的一个扩充,为教师期望理论更好的应用实践提供了另一个思路。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本研究更好的认识学习态度、师生关系对学生学习倦怠产生的影响,同时间接了解人格因素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为更好的促进学生人格及学业发展提供依据。2.4.2 实践意义首先,通过探讨教师差别行为与学生学习倦怠的关系,本研究可以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改善教育管理方式,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更多借鉴思路。此外,本研究也利于帮助教师与学生同步反思,,通过降低教师差别行为对学生产生的消极作用,推动教师与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管梓桐;华思宇;孙文轩;王琛;于红军;;大学生学业拖延与归因方式关系的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8年03期
2 张力仁;何克;;贵州省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应激行为关系的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8年04期
3 贾兴森,吴兆雄;归因方式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影响[J];江苏教育;1993年06期
4 朱玉歆;;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J];政工导刊;2016年10期
5 周英;江亚婷;时光霞;梁卫红;姚荣英;;外显自尊在中学生人际归因方式与交往焦虑间的中介作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6 曹科岩;;大学生归因方式与心理弹性的关系研究[J];教育探索;2013年07期
7 马慧霞;张寒;;归因训练提高学生学业情绪的实验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年30期
8 张宁;王纯;;大学生抑郁自评高分者的团体归因训练[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9 衷克定;赵海玲;;远程学习者的成败归因方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06年03期
10 张雨新,王燕;归因方式和抑郁[J];心理学报;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琦;赖凯声;乐国安;;内隐理论和归因方式对信任修复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文忠;邱炳武;施建农;林森;赵钰琳;;中学生抑郁与归因方式及家庭关系的相关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3 付立菲;;中学生习惯性归因方式对学习成绩的影响[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邢菁然;崔思栋;;大学生归因方式、心境状态与锻炼行为的相关[A];第十一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会后版)[C];2018年
5 游之悦;温芳芳;佐斌;;归因方式对反性别刻板印象评价的影响[A];第十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C];2016年
6 刘琦;孙燕;贺婧;刘晓颖;;危机事件后个体户个性、归因方式对社会支持影响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朝阳;雷黄蓉;;中学学习不良学生的干预研究述评[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职校学生自尊、自我认同感与归因方式的研究[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陈建民;朱跃华;张载福;黄恩;胡纪明;余柳霞;王卫平;邵海燕;尹浩冰;;大学生归因方式、认知态度、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A];浙江省医师协会精神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暨二○○八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王佳;汪玲;;自我效能感、归因对大学生学习适应的影响[A];增强心理学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功能——中国心理学会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叶爽;孤独有可能成为一种习惯[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2 曾 武;个性合理发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
3 南储鑫;抽烟喝酒女性更易被强奸?不科学![N];中国妇女报;2015年
4 周璇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从“学业自我”角度纠正学生“偏科”[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雅婷;股民运气信念与归因方式、人格特质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2 王金良;中小学教师心理授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年彦娜;挫折情境下归因方式对青少年攻击性的影响及干预[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9年
2 张博;中学生压力、归因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及干预研究[D];河北大学;2019年
3 付志宇;教师差别行为与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关系:自尊及归因方式的作用[D];河北大学;2019年
4 吴一凡;青少年归因方式对希望感的影响:个人成长主动性的中介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9年
5 祁春春;中小学教师人格特质、教学归因方式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山西师范大学;2018年
6 刘芙蕖;归因方式和失败情景对游戏失败后玩家攻击性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年
7 杨赛华;中职护生归因方式与学习倦怠的关系:专业认同的中介作用[D];上海师范大学;2018年
8 杨正中;归因方式与抑郁关系的元分析[D];西南大学;2014年
9 胡丁丁;语言影响认知吗?来自藏—汉双文化者学业归因方式的证据[D];河北师范大学;2017年
10 杨智涵;大学生归因方式、情绪表露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92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592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