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岗位效用分布对过度教育的影响
【图文】:
属性值也不同,每个效用指标效用的大小等于它的相对属性值与权重的乘积,岗位的总效用等于所有效用指标效用的总和。如图1所示,假设工作岗位包含A、B、C三个效用指标,则它们的宽度L就代表效用指标的权重,高度H就代表效用指标的相对属性值,面积就代表指标效用。①关于正态分布假设的方法,赖德胜等人曾经在研究工资分布时使用过,参见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1:P111-119。此外
如图2所示,横轴表示效用指标t的相对属性值,纵轴表示岗位的总效用值;L1表示非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岗位总效用随t的相对属性值的变化曲线,L2表示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岗位总效用随t的相对属性值的变化曲线,A和B分别代表与某效用U对应的相对属性值。可以发现,如果u1≥B、0≤u2≤A,那么就有非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岗位的总效用大于高等教育劳动力市场岗位的总效用。图2 岗位效用指标属性相对值对总效用的影响因此,在非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下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宏斌;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风险与大学生择业行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赖德胜,田永坡;对中国“知识失业”成因的一个解释[J];经济研究;2005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田永坡;;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2 黄敬宝;;高等教育投资规模与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性分析[J];经济经纬;2007年04期
3 刘济勇;大学生择业与就业体制创新[J];现代经济探讨;2005年02期
4 米红;李国仓;;知识性失业在我国的成因分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5期
5 段鑫星;;博士生为何轻生?——博士生压力及应对策略研究[J];青年研究;2007年04期
6 余华义;陈东;;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难与“人才高消费”[J];社会科学研究;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田永坡;;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朱振中;基于双边市场理论的产业竞争与公共政策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6年
2 何亦名;中国高等教育扩张的就业与工资效应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柯;“知识失业”的经济学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2006年
2 蔡银银;大学生就业期望与就业实际的关联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黄英良;技术进步、劳动力市场分割与知识失业[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周婷;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7年
5 宋楚华;完善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对策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向华;社会转型中的人力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7年
7 张黎星;我国“博士教育过度”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子彦;弱势群体高等教育投资风险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07年
9 刘文浩;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初步探讨[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邹洁波;我国反就业歧视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岳昌君,丁小浩;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J];经济研究;2004年06期
3 钱永坤;搜寻理论与下岗职工再就业[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新;秦宛顺;;教育对我国大型联合企业“无形的劳动投入”及生产影响的定量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0年02期
2 苌景州;发展中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现实选择[J];管理世界;1994年01期
3 ;家教的误区[J];价格与市场;1994年02期
4 曾钊新;企业伦理渗透论[J];求索;1994年01期
5 姚本先,何军;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误区[J];中国软科学;1995年01期
6 李江敏;旅游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差异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年S2期
7 ;中国遭遇教育结构性过度[J];领导决策信息;1999年39期
8 文东茅;毕业生资源配置对个人收益影响的初步分析[J];江苏高教;2000年04期
9 P·J·斯龙,H·巴图,P·T·西曼,熊正德;教育过度、教育不足和英国的劳动力市场[J];国外财经;2000年01期
10 孙志军;过度教育的经济学研究述评[J];经济学动态;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晓书;;拓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2 黄敬宝;;我国教育性失业问题研究综述[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二)[C];2004年
3 孔宇芳;;教育过度与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A];2004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四川师范大学经济学院研究生论文集[C];2004年
4 丁小浩;;我国专科与本科毕业生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相对位置和比较优势分析[A];小康社会:文化生态与全面发展——2003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C];2004年
5 赵世奎;张彦通;;过度教育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6 田永坡;;高等教育扩展与“知识失业”:国外的研究和经验[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7 卫嵘;;浅析不同条件下的高等教育过度[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刘霞;;健康的家庭教育该露面了[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盛世明;;过度教育和教育不足的发生率和收益率的影响因素分析——西方研究及其启示[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王鹭娟;李朝平;;“教育过度”问题研究综述[A];2008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期主持 王根喜;今天怎样做家长[N];安徽日报;2005年
2 ;我省儿童事业16项指标提前6年达到国标[N];新华日报;2005年
3 梁国祥;“正读”江苏2008高考方案[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4 本报记者 黄天香;学者警言:“过度教育”将导致人才浪费[N];中国改革报;2006年
5 武向荣;“过度教育”怎样解释毕业生就业难[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 叶翠微;追寻学校文化的终极意义[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赵世俊;如何看待家长的期望与学生的压力[N];常州日报;2006年
8 黑龙江大学教育学院 郝春东 王殿春;不能“把孩子培养成财富”![N];哈尔滨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王晖 陈小平;让农村娃都能有学上[N];河南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王晖 宋华茹;谁动了大学生的饭碗[N];河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詹一虹;中国高等院校毕业生资源配置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黄芳;我国大学毕业生过度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2 彭正文;文凭与社会资源交换的社会学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3 陈昀;从“知识失业”现象分析我国高校专业设置[D];东南大学;2006年
4 白s,
本文编号:26282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6282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