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学校教育理念之比较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涛;;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合作[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陈克娥;;当前中小学教师道德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3 孟三爱;;大学生诚信教育有效性的伦理学思考[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年08期
4 庄薇;;试论当代大学生家庭教育的缺失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6年03期
5 闫玉;;大学生家庭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27期
6 杨启光;家庭教育研究的现代化问题[J];当代青年研究;2005年09期
7 孙艳霞;;从政策道德性看义务教育城乡差距[J];教育发展研究;2006年11期
8 张忠华;;论教育的道德性[J];现代大学教育;2006年04期
9 孙红卫;;论高校教学管理模式转型的价值取向[J];嘉兴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唐爱民;道德教育范畴论审理[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金龙;教育公正新解[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4 王家军;学校管理伦理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5 刘万海;重返德性生活[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胡春光;学校生活中的规训与抗拒[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曲正伟;教育利益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燕丹;生命关怀视野下调适性体育课程的理论与实践[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平;制度伦理视角下的高等教育制度[D];厦门大学;2007年
10 冯永刚;制度架构下的道德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昌政;当代大学生道德人格养成[D];苏州大学;2004年
2 李琳;当代中国城市家庭教育责任转嫁现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3 郑红芳;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优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4 卞风燕;提高大学生素质的对策研究[D];河海大学;2005年
5 赵静;父母权威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春莲;中美家庭素质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7 陈楷红;重庆市主城区幼儿家庭亲子共读现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葛缨;初中生家长法律认知及家庭法制教育方法干预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9 唐彰新;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徐新;论教育良心[D];中南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慧;赵森;;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一致性[J];黄河学刊;1997年02期
2 周春香;;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解决办法[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1年03期
3 姜文华;;从学生所处的三重社会关系角度浅议学生管理[J];考试周刊;2011年54期
4 李明达;郭靖;;试论“三位一体”思想道德教育模式的构建[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黄琦;邓祥英;;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整合[J];青年文学家;2011年14期
6 孔美英;;浅谈学困生的转化[J];教育教学论坛;2011年25期
7 叶凤云;;浅谈家庭、学校与社会教育的各自优势及整体性[J];才智;2011年22期
8 王少东;;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反思[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1年07期
9 顾志宏;;教育 也不能忘记“0.8”[J];教育科学论坛;2011年08期
10 蒋春梅;;“位育”之道——学校教育路向[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康清;;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网[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蒙廷英;;家庭教育与留守儿童的成长初探[A];2007乌蒙论坛论文集(三)[C];2007年
3 王亚然;;德育视角下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蔡虹;郭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合力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5 陈仕清;;学校与家庭相结合教育工作方法探索[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6 韦树怀;;构建三位一体教育体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三结合[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三卷)[C];2005年
7 邓小青;;亲子互动与学习型家庭教育的策略[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8 王凤娟;;当前家庭教育对小学生学习心理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A];首届“健康杯”全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暨颁奖大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结;;家校沟通快,教育效果好[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西卷)[C];2010年
10 雒银华;;职校生的心理特点及家庭教育的措施[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泰州市教育局局长 宋吕银;“五严”背景下学校教育大有作为[N];江苏教育报;2009年
2 安建敏 作者单位 河北邱县贾寨中学;浅议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N];河北经济日报;2004年
3 张刃;家庭不是学校,家长不是“助教”[N];工人日报;2007年
4 浠水县教育局 邱九如;浅谈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N];黄冈日报;2008年
5 常征;家访传统不该丢[N];吉林日报;2005年
6 刘进华;架起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桥梁[N];云南日报;2008年
7 汪正荣;教师与家长共建沟通桥梁[N];楚雄日报(汉);2006年
8 本报记者 宋全政;“亲子共成长”把学校教育延伸到家[N];中国教育报;2008年
9 绍兴市稽山中学校长 马德尧;明确教育分工 提高教育效益[N];绍兴日报;2008年
10 记者 林燕英邋陈健儿;全面育人模式初见雏形[N];中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俐蓉;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的反思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家成;关怀生命[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3 钟以俊;美学视野中的学校教育及其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田道勇;可持续发展教育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时海燕;聆听窗外声音:归返教育原点[D];苏州大学;2009年
7 周志平;学校教育中的知识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王彩霞;二十世纪中国学校校训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王琴;学校教育中师生冲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杨进;论美好生活与学校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静文;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校—家庭合作教育模式”[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刘朝晖;城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3 冯绮云;我国目前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林海玲;中美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比较[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杜明娟;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8年
6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马伟华;丹阳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8 陈媛;“维新”的学校教育与“传统”的家庭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玲;美国的家庭学校教育运动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梁筱良;基于家校合作的非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6965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696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