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13 17:17
【摘要】:目的:通过对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的就业现状及其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调查,探寻大学生未就业原因及影响因素,了解其在求职期间的心理健康状况,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建议,为解决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相关问题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方法对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进行研究。(1)运用文献研究法,梳理国内外有关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的相关理论研究。(2)通过问卷调查法,调查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现状及心理健康状况。由于本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存在着联系难度高且配合度低的问题,本研究共发放《广西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现状调查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问卷各60份,回收各60份。(3)通过半结构式访谈法,对抽取的高校就业指导管理人员和大学生“新失业群体”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当前高校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学校、政府和相关机构现行的保障措施;深入了解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的就业心理以及未就业的原因等情况。(4)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法,运用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调查对象的个人基本信息进行分析,包括性别、民族、户口所在地、家庭收入等信息。应用SPSS和Excel软件对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数据资料采用t检验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在大学生“新失业群体”现状调查中,63.33%的调查对象就业意向地为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或东部沿海开放城市;择业考虑因素主要为个人爱好、发展前景及伴侣的工作所在地;63.33%的人认为就业前景迷茫、不明确,21.76%的人感觉压力大、不乐观;接触到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以校园招聘和亲朋好友介绍为主;对学校就业指导满意度整体偏低,71.67%的人表示一般,28.33%的人表示不满意;对于国家出台的大学生失业政策了解程度非常低。(2)在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研究对象的阳性症状检出率为37%,发现SCL-90各因子得分的分布和严重程度基本相似,均值在1.24-1.74之间,未发现明显峰值。因子得分最高的是“强迫症状”、“忧郁”、“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因子阳性检出率最高(30%),其中男性比女性人数多(P0.05)、农村户口的比非农村户口人数多(P0.05)。男性“强迫症状”和“抑郁”因子得分大于女性(P0.05);农村户口的毕业生“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焦虑”、“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大于非农村户口的毕业生(P0.05);少数民族“敌对”因子得分大于汉族(P0.05)。(3)在高校就业指导管理人员访谈调查中,发现高校就业指导教育普及度高但不够深入、大学毕业生未就业原因复杂、对大学生毕业后监管责任不明确以及引导大学生面向基层就业陷入困境等。在对大学生“新失业群体”人员访谈调查中,发现他们对就业现状了解不足、就业期望值过高,求职未成功时存在担心、不安的情绪等。结论:根据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新失业群体”就业观念不合理,就业期望值与市场需求不符,个人综合素质无法支撑其就业期望值;该人群在待业过程中容易出现强迫、忧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高校缺乏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大学毕业生未就业人群监管问题责任不清;大学生对我国失业政策了解程度低;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建议:(1)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就业择业技能;(3)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心理调节能力;(4)建立专业化就业指导管理队伍,提升高校就业指导水平;(5)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反馈监管机制;(6)建立健全大学生就业促进、失业保障相关制度;(7)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提高学科专业与市场需求的匹配度;(8)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管力度,确保就业市场公平性。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9
【分类号】:G44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守列;;近三十年中国青年失业群体的分类与比较[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年03期

2 李杨;陈璐;;我国“新失业群体”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青年探索;2007年02期

3 刘忠泉;;论“新失业群体”的特征及其解决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4 吕鹏;他们不再是孩子了 关于“新失业群体”现状的社会学报告[J];社会;2005年04期

5 张车伟,王忠;新失业群体的现状、特征与应对[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5年10期

6 张车伟;我国新失业群体的现状、特征及应对措施[J];中国经贸导刊;2005年20期

7 ;关注“新失业群体”[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5年07期

8 华少君;我看“新失业群体”[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5年07期

9 李杨;陈璐;;我国“新失业群体”的困境与对策探讨[J];教育前沿(综合版);2007年01期

10 孙立平;;不能忽视的“新失业群体”[J];中国社会导刊;2004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孟宏斌;;完善社保制度 推动再就业工程 提高下岗失业群体生活水平[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3优秀论文集[C];2003年

2 杨t

本文编号:27537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7537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c4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