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涟漪拓展探究法——一种在线深度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探索

发布时间:2021-01-17 17:50
  在线协作知识建构是促进在线学习和知识创造的重要学习方式,然而浅层知识建构繁多和深度知识建构难以持续的问题一直阻碍着它的有效实施。为实现在线深度协作知识建构的连续统发展,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和自组织理论构建了"涟漪拓展探究法"理论模型。模型以投石入水产生的涟漪现象隐喻深度知识建构的连续统发展状态,包括学习环境、行为组织、监控评价和知识创造等要素。"石"隐喻问题创设,涉及学习内容与问题的转换与生成,决定着知识建构的初始深度和学习动力;"落水点"隐喻问题创建的时机、情境和节点;"涟漪"隐喻知识建构的范围、深度和连续统发展。涟漪拓展探究法的探索以"数课"平台为实践场域,采用基于设计的研究方法,通过三轮实验迭代改进了模型的问题连续统设计和学习支架,最终形成了一种以问题解决为导向、学习支架为支撑、行为组织为保障的促进在线深度协作知识建构连续统发展的涟漪拓展探究法策略。 

【文章来源】:电化教育研究. 2019,40(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9 页

【部分图文】:

涟漪拓展探究法——一种在线深度协作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探索


涟漪拓展探究法理论模型

探究法,涟漪,学习模式


问题的核心成分和过程成分两个要件。内容、情境和联系是问题设计的核心成分[15]。问题需要以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和事实性知识为基础,精准阐释问题的内容设计。问题设计需要根据学习内容创设尽可能真实的问题情境,问题情境需要以学习内容为依据,以贴近学习者的经验为基础,能够为他们持续地在线协作知识建构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为实现在线协作知识建构的涟漪拓展,问题设计需要以学习者或者团队的最近发展区为基础,形成一系列连续统的问题集,以问题集为导向形成探究学习的概念框架。图2涟漪拓展探究法的基本学习模式2.团队构建首先,共同愿景是实现学习型组织自我生产和凝聚力的基础,以集思广益的方式将个人愿景集合生成学习型组织的共同愿景,实现学习愿景的最大代表性,促进学习型组织由平衡无序状态向非平衡有序状态转变。其次,构建改变心智和自我超越的团队学习精神,实现学习型组织的自我参照和沟通,通过培养在线学习者的批判性思维,冲破他们旧有的认知定势。由教师教授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方法,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方式实现自我和集体的认知冲突,达成团队成员内在认知结构的改变和发展。创建团队协作沟通的友好氛围和机制。指向知识生成的沟通是最具有价值的社会性互动,是实现深度在线协作知识建构的重要基矗沟通的形式主要包括社会性沟通、自我参照性沟通、自律性生产沟通和复杂社会的自我选择沟通。社会性沟通是团队成员之间的情感性交流,通过相互问候、互相关注和情感交流得以创建友好和谐的团队氛围。自我参照性沟通是指学习者对个体与集体之间认知冲突的对比、调节和发展,可以通过批判性思维支架以支持个体和集体之间?

探究法,涟漪,活学,理论模型


[17]。其次,创设问题生成的连续统方法和机制。涟漪拓展探究法虽已关注了问题设计,但是对于知识聚敛活动后如何进一步促进深度协作知识建构关注甚少。认为深度协作知识建构会在问题发布后自然发生的假设并未实现,这就需要通过问题设计将知识聚敛与下一环节连接以实现协作知识建构的连续统发展。协作知识建构过程中的问题设计主要以临近发生的知识聚敛活动为基础,是对知识聚敛生成观点的进一步探寻,问题中的概念组织需要以内聚性为首要设计原则,内聚性问题更有助于促进知识建构[18]。模型修改如图3所示。图3涟漪拓展探究法理论模型修改在整个知识创造过程中,问题创设与知识聚敛活动相依相随、相辅相成。初始问题创设产生群体认知震荡后,通过持续的知识聚敛和问题创设使集体认知处于非平衡态,推动团队学习持续导向深度知识建构。将学习者的参与度、生生互评和发表内容等数据纳入学习者评价中,数据来源于“数课”平台提供的统计数据,对统计数据及时公布并给予评价。涟漪拓展最近发展区问题知识聚敛知识聚敛知识聚敛知识聚敛知识聚敛知识聚敛知识创造知识创造学习环境震荡幅度行为组织8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学习分析作为元认知反思支架的效能研究[J]. 毛刚.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9)
[2]基于知识建构的同伴互评教学实践研究[J]. 张义兵,孙俊梅,木塔里甫.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7)
[3]面向问题解决的在线协作知识建构[J]. 李海峰,王炜.  电化教育研究. 2018(01)
[4]学习支架支持的批判性思维培养模型应用研究[J]. 郭炯,郭雨涵.  电化教育研究. 2015(10)
[5]在线学习环境中学习行为对知识建构的影响[J]. 陈鹏宇,冯晓英,孙洪涛,陈丽.  中国电化教育. 2015(08)
[6]基于解释的协作知识建构过程模型[J]. 庄慧娟,柳婵娟.  现代教育技术. 2008(09)
[7]基于网络的协作知识建构及其共同体的分析研究[J]. 谢幼如,宋乃庆,刘鸣.  电化教育研究. 2008(04)
[8]基于设计的研究的过程与特征[J]. 梁文鑫,余胜泉.  电化教育研究. 2006(07)

博士论文
[1]产业融合的内在机制研究[D]. 胡金星.复旦大学 2007



本文编号:29833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9833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05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