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儿童被欺负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1-01-21 22:31
目的:探究流动儿童被欺负现状及其被欺负程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方法:选取石家庄市3所小学、2所初中及高中学生1547人,进行首次(T1)及1年后的追踪测查(T2),对两次测查均参加的儿童1304人(流动儿童961人,城市儿童343人)进行分析。采用Olweus欺负问卷(OBVQ)的受欺负分量表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Q)测量受欺负程度和社会支持水平。结果:流动儿童受欺负的比例高于城市儿童(P <0.01);流动儿童、城市儿童中男生受欺负的比例均高于女生(P <0.01或P <0.05)。流动儿童的社会支持(TI)可预测被欺负程度(T2),且被欺负(T1)对社会支持(T2)有延时性影响,模型拟合良好(χ2/df=15.48/11=1.41、P <0.001、RMSEA=0.02、CFI=1.00、TLI=0.99)。结论:流动儿童被欺负程度较严重,且被欺负程度与社会支持存在相互预测作用。
【文章来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33(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工具
1.2.1 Olw eus欺负问卷初中版(Olw eus Bully/Vic-tim Questionnaire,OBVQ)[12]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Q)[13-14]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被欺负现状
2.1.1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被欺负比例
2.1.2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被欺负程度
2.2 流动儿童被欺负程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成因及对策——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J]. 王华强,姚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5)
[2]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人口变动基本事实和发展挑战[J]. 吕利丹,阎芳,段成荣,程梦瑶. 人口研究. 2018(03)
[3]社会支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 何珍,陈昱翀,黎月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4)
[4]普及心理科学与建设健康中国[J]. 高文斌,樊春雷,王利刚,陶婷.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11)
[5]中国学生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J]. 杨继宇,谢宇,瞿华礼,刘宗胜,王毓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11)
[6]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网络诱因[J]. 王玉成. 现代交际. 2016(05)
[7]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研究[J]. 申继亮,刘霞,赵景欣,师保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1)
[8]流动儿童抑郁症状的学校横断面研究[J]. 尹星,刘正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11)
[9]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曹薇,罗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10]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 人口研究. 2013(02)
博士论文
[1]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D]. 刘小群.中南大学 2013
[2]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 张金荣.辽宁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中学生社会支持、校园欺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宋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8
本文编号:2992001
【文章来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9,33(11)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工具
1.2.1 Olw eus欺负问卷初中版(Olw eus Bully/Vic-tim Questionnaire,OBVQ)[12]
1.2.2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e Scale,SSQ)[13-14]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被欺负现状
2.1.1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被欺负比例
2.1.2 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被欺负程度
2.2 流动儿童被欺负程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
3 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初中生校园欺凌:现状、成因及对策——以临汾市尧都区为例[J]. 王华强,姚真.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8(35)
[2]新世纪以来我国儿童人口变动基本事实和发展挑战[J]. 吕利丹,阎芳,段成荣,程梦瑶. 人口研究. 2018(03)
[3]社会支持、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对初中生攻击性行为的影响[J]. 何珍,陈昱翀,黎月清.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7(04)
[4]普及心理科学与建设健康中国[J]. 高文斌,樊春雷,王利刚,陶婷.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16(11)
[5]中国学生欺负相关行为报告率的Meta分析[J]. 杨继宇,谢宇,瞿华礼,刘宗胜,王毓杰.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16(11)
[6]浅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网络诱因[J]. 王玉成. 现代交际. 2016(05)
[7]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发展研究[J]. 申继亮,刘霞,赵景欣,师保国. 心理发展与教育. 2015(01)
[8]流动儿童抑郁症状的学校横断面研究[J]. 尹星,刘正奎.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11)
[9]流动儿童校园欺负行为、父母教养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 曹薇,罗杰.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3)
[10]当前我国流动人口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段成荣,吕利丹,邹湘江. 人口研究. 2013(02)
博士论文
[1]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抑郁、焦虑和社会支持的关系[D]. 刘小群.中南大学 2013
[2]3-12岁儿童人格的结构评定及其发展特点的追踪研究[D]. 张金荣.辽宁师范大学 2011
硕士论文
[1]中学生社会支持、校园欺凌、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 宋霞.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8
本文编号:29920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9920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