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心理委员的非专业心理求助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2 02:56
为研究大学生对心理委员的非专业心理求助现状及求助意愿的预测因素,比较其与求助心理咨询师的专业心理求助现状的异同,利用人际信任量表(ITS)、安全感量表(SQ)、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MMCS)以及自编大学生心理求助问卷,对2600名非心理委员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主要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现状相较于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现状更为乐观,三分之一的大学生曾经求助过班级心理委员,而仅有不到十分之一的大学生曾经求助专业心理咨询师。在曾经求助过心理委员的大学生中,有六成学生表示愿意再次求助心理委员,同时,没有求助过心理委员的大学生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表示愿意求助心理委员。在心理求助意愿方面,有求助心理委员经历、人际信任水平高的学生更愿意选择求助心理委员;人际归因倾向内归因、生活满意度高的学生更愿意求助心理委员;性别和求助心理委员意愿没有关系;是否独生、生源地对求助心理委员意愿没有显著预测作用。此外,求助心理委员经历与大学生求助心理咨询师意愿显著相关,由此可见,大学生对心理委员的工作有了初步的肯定和认可,班级心理委员已经成为大学生心理求助的重要对象,心理委员...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19,(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 人际信任量表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
2. 安全感量表 (Security Questionnaire, SQ) 。
3.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 (The 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 MMCS) 。
4. 大学生心理求助问卷。
(三) 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求助现状
(二)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经历与求助意愿交叉分析
1. 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经历与求助心理委员意愿交叉分析。
2. 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经历与求助心理咨询师意愿交叉分析。
(三)大学生对心理委员的非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四、讨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和心理咨询师现状对比讨论
(二)大学生对心理委员的非专业心理求助的影响因素讨论
1. 求助心理委员经历对求助心理委员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
2. 女生比男生的求助心理委员的意愿积极。
3. 人际内归因的大学生更愿意求助心理委员。
4. 人际信任和人际安全感对求助心理委员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
(三)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男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与心理求助态度——心理求助污名的中介作用[J]. 吴才智,黄东涛,于丽霞,孙启武,段文婷.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6(03)
[2]面临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 李凤兰,周春晓,董虹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06)
[3]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心理污名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 郑亚楠,胡雯,赖月月. 中国学校卫生. 2016(01)
[4]男女大学生心理求助特点的调查[J]. 纪骁纹,张宁,王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10)
[5]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与态度[J]. 段巍鹤,毛亚杰,孟令杰,李娟,吕新艳. 中国学校卫生. 2013(04)
[6]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J]. 纪骁纹,张宁,王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04)
[7]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规范化探析[J]. 詹启生.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8]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及与专业求助意向的关系[J]. 赵丽,江光荣,王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4)
[9]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与安全感及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J]. 安莉娟. 中国学校卫生. 2010(06)
[10]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 夏勉,江光荣. 心理学报. 2007(05)
本文编号:2992411
【文章来源】:教育学术月刊. 2019,(07)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工具
1. 人际信任量表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 。
2. 安全感量表 (Security Questionnaire, SQ) 。
3. 多维度-多归因因果量表 (The Multidimensional-Multiattributional Causality Scale, MMCS) 。
4. 大学生心理求助问卷。
(三) 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大学生心理求助现状
(二)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经历与求助意愿交叉分析
1. 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经历与求助心理委员意愿交叉分析。
2. 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经历与求助心理咨询师意愿交叉分析。
(三)大学生对心理委员的非专业心理求助意愿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四、讨论与建议
(一)大学生求助心理委员和心理咨询师现状对比讨论
(二)大学生对心理委员的非专业心理求助的影响因素讨论
1. 求助心理委员经历对求助心理委员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
2. 女生比男生的求助心理委员的意愿积极。
3. 人际内归因的大学生更愿意求助心理委员。
4. 人际信任和人际安全感对求助心理委员意愿有正向预测作用。
(三)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男大学生性别角色冲突与心理求助态度——心理求助污名的中介作用[J]. 吴才智,黄东涛,于丽霞,孙启武,段文婷. 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6(03)
[2]面临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心理求助行为研究[J]. 李凤兰,周春晓,董虹媛.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06)
[3]大学生专业性心理求助态度心理污名和社会支持的关系[J]. 郑亚楠,胡雯,赖月月. 中国学校卫生. 2016(01)
[4]男女大学生心理求助特点的调查[J]. 纪骁纹,张宁,王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10)
[5]大学生对心理健康咨询的认识与态度[J]. 段巍鹤,毛亚杰,孟令杰,李娟,吕新艳. 中国学校卫生. 2013(04)
[6]高求助意愿者的心理求助行为[J]. 纪骁纹,张宁,王纯.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3(04)
[7]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规范化探析[J]. 詹启生. 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1)
[8]大学生心理咨询信任度及与专业求助意向的关系[J]. 赵丽,江光荣,王英.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1(04)
[9]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与安全感及社会领悟支持的关系[J]. 安莉娟. 中国学校卫生. 2010(06)
[10]归因、自我效能和社会容认度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影响[J]. 夏勉,江光荣. 心理学报. 2007(05)
本文编号:29924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29924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