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我国主体性教育的深化和升华
发布时间:2021-06-21 20:37
基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体教育发展进路的总体性梳理,进一步廓清主体教育中的主体概念、主体性属性、主体间性转向等几大关键性问题,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主体性教育的科学内涵及未来发展趋势。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下,明确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战略地位。立德与树人的辩证逻辑关系回答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教育问题,深化和提升了我国主体性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彰显了我们教育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文章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2019,(05)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我国主体教育研究发展概况
(一) 纵向:从历时性层面看发展历程
(二) 横向:从共时性层面看百家争鸣
二、我国主体性教育发展的沉思
(一) 概念界定:主体定位、主体性定性
1.“主体”概念的历史根源及内涵界定。
2.“主体性”概念的根本属性。
(二) 教育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1. 主体间性概念起源。
2. 主体间性教育转向。
三、新时代立德树人与主体性教育
(一) 主体性教育立足点的延伸:培养什么人
(二) 主体性教育思维的拓展:主体间性
(三) 主体性教育终极目标的深化: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研究[J]. 仇丽琴.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8)
[2]主体际哲学:当代哲学的重要转向[J]. 魏锦京,衣永红. 人民论坛. 2016(20)
[3]类主体视野下立德树人的范式转换与路径选择[J]. 吴立保,唐赟,周竹萍.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1)
[4]“主体”概念献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主客体框架批判[J]. 王晓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5]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 孙迎光. 南京社会科学. 2011(05)
[6]从主体性到公共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J]. 孙迎光.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3)
[7]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梁德友. 兰州学刊. 2008(04)
[8]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J]. 冯建军,尚致远. 教育研究. 2005(01)
[9]“主体间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J]. 俞吾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郭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03)
本文编号:3241368
【文章来源】:广西社会科学. 2019,(05)CSSCI
【文章页数】:6 页
【文章目录】:
一、我国主体教育研究发展概况
(一) 纵向:从历时性层面看发展历程
(二) 横向:从共时性层面看百家争鸣
二、我国主体性教育发展的沉思
(一) 概念界定:主体定位、主体性定性
1.“主体”概念的历史根源及内涵界定。
2.“主体性”概念的根本属性。
(二) 教育发展: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1. 主体间性概念起源。
2. 主体间性教育转向。
三、新时代立德树人与主体性教育
(一) 主体性教育立足点的延伸:培养什么人
(二) 主体性教育思维的拓展:主体间性
(三) 主体性教育终极目标的深化:完整的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时代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研究[J]. 仇丽琴.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18(08)
[2]主体际哲学:当代哲学的重要转向[J]. 魏锦京,衣永红. 人民论坛. 2016(20)
[3]类主体视野下立德树人的范式转换与路径选择[J]. 吴立保,唐赟,周竹萍. 中国教育学刊. 2014(11)
[4]“主体”概念献疑——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的主客体框架批判[J]. 王晓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04)
[5]马克思“完整的人”的思想对当代教育的启示[J]. 孙迎光. 南京社会科学. 2011(05)
[6]从主体性到公共性: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J]. 孙迎光.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1(13)
[7]近年来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综述[J]. 梁德友. 兰州学刊. 2008(04)
[8]走向类主体——当代社会人的转型与教育变革[J]. 冯建军,尚致远. 教育研究. 2005(01)
[9]“主体间性”是一个似是而非的概念[J]. 俞吾金.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4)
[10]论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J]. 郭湛.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1(03)
本文编号:3241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241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