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风险与“名校”效应:理论模型与实证分析
发布时间:2021-08-13 14:44
本文在教育投资既能提升个体竞争力(人力资本效应)又能增强个体生产力价值信息(信号效应)的框架下,研究个体在面临未来的就业形势、技术进步、金融动荡等风险时如何进行最优教育投资决策。通过有机融合人力资本理论与信号筛选理论,从理论上证明了教育投资是一种有效规避未来风险的手段,并且在"名校"学习的个体会更有动力加大教育投资、延长受教育时间。随后,本文基于2002及2013年"中国家庭收入调查"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倾向得分匹配等方法对理论结果进行了实证检验,并证实了个体可通过增加教育投资有效地覆盖未来由失业率升高造成的劳动力市场风险以及由技术进步带来的生产力贬值风险,而且投资"名校"教育的收益会比投资普通大学高出约18. 2%。
【文章来源】:教育与经济. 2019,35(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分析
(一)模型假设
1.生产力约束
2.跨期预算约束
(二)效应函数
(三)均衡分析
1.教育投资释放无差异信号
2.教育投资释放异质性信号
四、实证分析
(一)教育投资与风险关系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2.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3.统计描述
4. OLS回归分析
5.分位数回归分析
(二)“名校”效应
1.计算倾向得分值
2.平均处理效应
五、结论与启示
(一)政府层面
(二)高校层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问题域的重构:个体教育投资风险—收益再认识[J]. 吉喆. 当代教育科学. 2016(23)
[2]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回报率比较研究[J]. 杨伟国,唐聪聪. 中国人口科学. 2016(04)
[3]收入风险、融资约束与人力资本积累——公共教育投资的作用[J]. 才国伟,刘剑雄. 经济研究. 2014(07)
[4]教育的自选择与比较优势研究: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 林莞娟,王辉,周晓露. 经济科学. 2014(01)
[5]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收益风险[J]. 舒强,张学敏. 高等教育研究. 2013(12)
[6]再论教育对收入增长与分配的影响[J]. 薛进军,高晓淳. 中国人口科学. 2011(02)
[7]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教育选择——基于期权模型的实证研究[J]. 杨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绝对教育年限与相对教育位置的收入效应——对教育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的检验[J]. 李锋亮,W.John Morgan,陈晓宇. 中国人口科学. 2008(01)
[9]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及其分布特征[J]. 罗楚亮. 经济研究. 2007(06)
[10]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 张车伟. 经济研究. 2006(12)
本文编号:3340621
【文章来源】:教育与经济. 2019,35(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理论分析
(一)模型假设
1.生产力约束
2.跨期预算约束
(二)效应函数
(三)均衡分析
1.教育投资释放无差异信号
2.教育投资释放异质性信号
四、实证分析
(一)教育投资与风险关系
1.数据来源与样本选择
2.模型构建与变量设定
3.统计描述
4. OLS回归分析
5.分位数回归分析
(二)“名校”效应
1.计算倾向得分值
2.平均处理效应
五、结论与启示
(一)政府层面
(二)高校层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问题域的重构:个体教育投资风险—收益再认识[J]. 吉喆. 当代教育科学. 2016(23)
[2]非重点普通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教育回报率比较研究[J]. 杨伟国,唐聪聪. 中国人口科学. 2016(04)
[3]收入风险、融资约束与人力资本积累——公共教育投资的作用[J]. 才国伟,刘剑雄. 经济研究. 2014(07)
[4]教育的自选择与比较优势研究: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 林莞娟,王辉,周晓露. 经济科学. 2014(01)
[5]农民工家庭子女高等教育个人投资的收益风险[J]. 舒强,张学敏. 高等教育研究. 2013(12)
[6]再论教育对收入增长与分配的影响[J]. 薛进军,高晓淳. 中国人口科学. 2011(02)
[7]不确定条件下的最优教育选择——基于期权模型的实证研究[J]. 杨娟.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8]绝对教育年限与相对教育位置的收入效应——对教育生产功能和信号功能的检验[J]. 李锋亮,W.John Morgan,陈晓宇. 中国人口科学. 2008(01)
[9]城镇居民教育收益率及其分布特征[J]. 罗楚亮. 经济研究. 2007(06)
[10]人力资本回报率变化与收入差距:“马太效应”及其政策含义[J]. 张车伟. 经济研究. 2006(12)
本文编号:334062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340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