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格物”的主体性意蕴及其教育融入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12:00
  "格物"一词语出《礼记·大学》。格物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体现了先贤圣哲对宇宙万物、人事存在之道的追问和穷究的品格。其含蕴的原始、朴素的理性精神与知识论精神,绽露出一种质朴的自我意识与主体觉醒意识,体现了主体的向学性与自我完善性。在传统文化复兴与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召唤下,"格物"的主体性意蕴融入现代教育,既是"格物"突破传统走向现代转化的自身吁求,也是现代主体性教育遭遇生存论困境所产生的文化寻根的教育吁请。在融入的可能方式上,一方面需积极探寻现代教育中的"格物"精神,在古今精神的共通中推进融入;另一方面需回归日常教育,在解决日常教育的难题中实现融入,最终实现学生生命的主体性生成。 

【文章来源】:基础教育. 2019,16(05)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格物”的文化意涵及其历史演变
    (一)“格物”之“格”的原初意蕴
    (二)“格物”的文化意涵及其意蕴演变轨迹
二、“格物”的主体性意蕴显现
    (一)格物的理性精神含蕴着朴素的自我意识与主体意识
    (二)格物的知识论精神绽露出主体的向学性与自我完善性
三、“格物”的主体性意蕴融入现代教育的现实诉求
    (一)“格物”意涵突破德性阐释走向现代转化的自身吁求
    (二)现代主体性教育的实际遭遇与文化寻根的生存吁求
四、“格物”的主体性意蕴融入现代教育的可能方式
    (一)探寻现代教育中的“格物”精神,在古今精神的共通中推进融入
    (二)回归日常教育,在解决日常教育的难题中实现融入
五、结语:追寻有文化之根的现代教育之路途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国古典教育次第:从“切磋”到“琢磨”[J]. 李长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8(01)
[2]论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文化自信[J]. 肖福赟.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7(05)
[3]从主体间性、他者性到公共性——兼论教育中的主体间关系[J]. 冯建军.  南京社会科学. 2016(09)
[4]“主体性教育”的历史语境与话语分析[J]. 何巧艳.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6(03)
[5]文化视阈中的中国传统教育精华[J]. 魏亚.  中国教育学刊. 2016(03)
[6]格物与解蔽——借镜于朱子学的荀子心论研究[J]. 邵磊.  天府新论. 2015(02)
[7]“格物致知”的传统诠释及其现代意蕴——一种科学与科学教育的解读[J]. 蔡铁权.  全球教育展望. 2014(06)
[8]物·非物·物非·格物——作为文化遗产的物质研究[J]. 彭兆荣.  文化遗产. 2013(02)
[9]格物致知论的源流及其近代转型[J]. 王绪琴.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12(01)
[10]教师主体性的失落与回归[J]. 朱勇.  教育探索. 2011(09)



本文编号:358473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58473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193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