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教改课改论文 >

“五四”时期德国教育学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及其反思

发布时间:2022-01-20 20:30
  "五四"时期,德国教育学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15—1918年,《教育杂志》等教育期刊和教育学教材是主要的接受平台,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是主要的接受对象;第二阶段为1919—1927年,商务印书馆和《教育杂志》等教育期刊是主要的接受平台,接受的目的性更强,接受的对象扩大。这一时期对德国教育学著作的接受丰富了中国教育学人对教育问题的思考,促进了中国早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推动了中国教学实践的发展,推进了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展开。"五四"时期德国教育学著作在中国的接受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立足本土的教育实践去接受,基于中外文化交流去接受,开展对教育学家及其作品的多元探索,在批判与反思中进行文化过滤。 

【文章来源】: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7(02)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五四”时期德国教育学著作在中国接受的历程
    (一) 第一阶段 (1915—1918年)
    (二) 第二阶段 (1919—1927年)
二、“五四”时期德国教育学著作在中国接受的影响
    (一) 丰富了中国教育学人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 促进了中国早期教育学学科体系的完善
    (三) 推动了中国教学实践的发展
    (四) 推进了中国新教育运动的展开
三、“五四”时期德国教育学著作在中国接受的反思
    (一) 立足本土的教育实践去接受
    (二) 基于中外文化交流去接受
    (三) 开展对教育学家及其作品的多元探索
    (四) 在批判与反思中进行文化过滤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世纪上半叶商务印书馆与中国教育学发展研究[J]. 侯怀银,李艳莉.  教育研究. 2017(07)
[2]北高师教育专攻科的历史境遇[J]. 张小丽.  教育学报. 2010(04)
[3]文化史语境中的应时德诗汉译之意义[J]. 叶隽.  中国文学研究. 2010(02)
[4]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 侯怀银,祁东方.  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7(19)
[5]论“接受”的本质[J]. 张志永.  江西社会科学. 1990(03)

博士论文
[1]中国新教育运动研究(1912-1930)[D]. 汪楚雄.华中师范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59947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359947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b6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