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比较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中韩两国的社会课程是分别为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的公民和具有民主公民素质的人力而设置的,是两国都非常关注的科目之一。韩国的社会课程自1946开课以来,作为小学的独立科目运行了60余年的时间,而在中国以地理和历史为中心社会课程于20世纪90年代被改编为整合科目“社会”,之后又于本世纪初更名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上亦有所变动。 本文通过对中韩两国现行小学社会课程的比较,分析其共同点和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拟为今后搞活两国社会课程的研究奠定必要的基础。因而本文将利用中韩两国的社会课程标准、教科书、教学指导书等资料,对两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性质、课程内容、教学及评价方法等进行整体的比较分析。 本文由五个章节构成,其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阐明了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性质。本章通过考察社会课程的定义、同其他学术领域的区别及社会课程的本质,阐明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的含义和通过社会课程拟培养的公民标准。分析结果中国以培养具有社会主义道德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目标,而韩国则以培养具有合理决策能力的民主公民作为社会课程的最终目标。 第二章通过考察中韩两国社会课程的变迁过程,阐明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变迁的特征以及变迁过程中的共同点和差异。中韩两国社会课程变迁的共同点是两国均追求社会课程的综合化。中国现行的社会课程通过将品德整合到社会课程,显出了比韩国更强的整合性。 第三章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标准。对社会课程标准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国的社会课程均强调了社课程的综合性经验和知识,在内容结构上具有使用环境扩展法等诸多共同之处。不同之处是韩国实行的是根据学生的水平进行分级教育的课程,而中国则是强调道德规范。 第四章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在教学方法方面两国社会课程并无很大差异。在评价方面中韩两国均重视掌握学生的学业进步程度,并且以此作为对教师教学结果进行反省的手段。 第五章比较分析了中韩两国社会课程的教学用书。通过对教科书,即中国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品德与社会》和韩国国定教科书《社会》及教师用书的比较阐明了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对教科书的外形、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的结果,中国开发使用的是符合中国地域实情的诸多教材,韩国则统一使用国定教科书,唯三年级在使用根据各地实情自行开发的地域性教材。 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的结论是,中韩两国小学社会课程共同之处要多于相异之处。但是由于中韩两国追求的目标不同,所以尽管在教育内容和追求的合格人才方面多少有些差异,然而最终均以培养符合其社会的人才作为目标是共通的。这些事实证明中韩社会课程并非是具有独立性的一个科目,而是根据国家施政的需要进行公民教育的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科目。从而中韩两国小学社会课程均是培养符合其社会规范之人的科目,从这一点上来说该课程是以公民教育为特征的。
【关键词】:品德与社会 社会 中国小学社会课程 韩国小学社会课程 民主公民教育 社会主义公民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G423
【目录】:
- 摘要3-6
- Abstract6-12
- 前言12-18
- 一、论文选题的缘起12-13
- 二、选题的目的和意义13-15
- 三、研究相关动态15-16
- 四、本研究的思路和研究办法16-18
- 第一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性质18-29
- 第一节 社会课程的概念18-22
- 一、社会课程的定义18-19
- 二、社会课程与社会科学的区别19-20
- 三、关于社会课程的争论20-22
- 第二节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涵义22-24
- 一、中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涵义22-23
- 二、韩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涵义23-24
- 第三节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所追求的合格的人24-29
- 一、中国:具有品德的社会主义公民25-26
- 二、韩国:具有合理决策能力的民主公民26-27
- 三、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教育方向:公民教育27-29
- 第二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的演变29-42
- 第一节 中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演变29-33
- 一、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29-30
- 二、20世纪90年代的课程30-31
- 三、21世纪的课程31-33
- 第二节 韩国小学社会课程的演变33-37
- 一、教学要目期33
- 二、第一次教育课程时期33
- 三、第二次教育课程时期33-34
- 四、第三次教育课程时期34-35
- 五、第四次教育课程时期35
- 六、第五次教育课程时期35-36
- 七、第六次教育课程时期36-37
- 八、第七次教育课程时期37
- 第三节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演变的特征—课程的综合化37-42
- 一、课程的综合化37-39
- 二、中国:从分科向综合课程的发展39-40
- 三、韩国:一贯的综合课程的运用40-42
- 第三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标准内容比较与分析42-56
- 第一节 中国《品德与社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42-48
- 一、课程目标42-44
- 二、主要内容44-48
- 第二节 韩国《社会》的课程目标和内容48-53
- 一、课程目标48-50
- 二、内容体系50-53
- 第三节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内容的共性和差异53-56
- 一、小学社会课程的共性53-54
- 二、小学社会课程的差异54-56
- 第四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教学方法及评价56-65
- 第一节 中国《品德与社会》的教学方法及评价方法56-60
- 一、中国《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建议56-58
- 二、韩国《社会》的核心教学方法58-60
- 第二节 中韩社会课程的评价方法60-62
- 一、中国《品德与社会》的评价60-61
- 二、韩国《社会》的评价61-62
- 第三节 中韩社会课程的教学及评价方法的比较分析62-65
- 一、教学方面62-63
- 二、评价方面63-65
- 第五章 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教学用书比较与分析65-82
- 第一节 人民教育出版社版《品德与社会》教学用书65-67
- 一、教科书的基本特点65-66
- 二、教师教学用书的特点66-67
- 第二节 韩国国定《社会》教学用书67-70
- 一、教科书的基本特点68-69
- 二、教师用参考书的特点69-70
- 第三节 中国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与韩国《社会》的内容比较70-79
- 一、小学三年级70-72
- 二、小学四年级72-74
- 三、小学五年级74-77
- 四、小学六年级77-79
- 第四节 中韩教学用书比较分析79-82
- 一、社会课程教学用书的总类和地位79-80
- 二、社会课程教学用书的功能和灵活运用80
- 三、社会课程教学用书的记述形态80-82
- 第六章 结语82-85
- 参考文献85-87
- 后记87-8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88-8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志伟;;合作·融合·共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探究[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年07期
2 田玉华;;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1年06期
3 韩冬梅;;探究—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的应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文忠;让品德培养回归生活[N];中国教师报;2002年
2 姜堰市新桥小学 仲明;让体验活动丰富多彩[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3 仇方迎;小学品德教育添新课[N];科技日报;2002年
4 记者 郭艳;我省出台免费教科书采购办法[N];山西日报;2005年
5 沈粤 记者 赵建春;教师培训网上进行[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刘天生 汪岩松;庆安未成年人教育丰富多彩[N];黑龙江日报;2004年
7 刘海民;青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丰富多彩[N];人民日报;2004年
8 唐非 赵永强;实现学校社区家庭无缝接轨[N];西安日报;2004年
9 实习生 刘丽萍 记者 毛传来;我省48个县小学初中实行新课改[N];浙江日报;2003年
10 通讯员 许建平、李禾丰 本报记者 王绍雄;素质教育绽奇葩[N];光明日报;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正镐;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2 乐韵;从课程理念到课程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范士红;综合课程的实施与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4 吴蕴;理想对现实的牵引[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季丹丹;小学品社课活动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陈晔;日本小学社会科教材分析及对我国《品德与社会》教材设计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彭坚;基于儿童迫切愿望的社会科教材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赵同友;变异学习理论视角下《品德与社会》主题单元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9 袁慧;价值判断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仕梅;《品德与社会》科教学改革方向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中韩小学社会课程比较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4123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jgkg/441233.html